缑氏镇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
在河南省偃师市中东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6.3万。镇人民政府驻缑氏,人口6920。传周灵王之妻缑氏生于此,故名。秦置缑氏县。后时废时置,宋废县为缑氏镇。1958年建缑氏公社,1961年改区,1962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甘薯、棉花等。有耐火材料、油漆化工、钢木家具等厂。偃府公路经此。陈河村为唐代高僧玄奘故里。名胜古迹有灰嘴遗址、唐恭陵、唐僧寺等。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
在河南省偃师市中东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6.3万。镇人民政府驻缑氏,人口6920。传周灵王之妻缑氏生于此,故名。秦置缑氏县。后时废时置,宋废县为缑氏镇。1958年建缑氏公社,1961年改区,1962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甘薯、棉花等。有耐火材料、油漆化工、钢木家具等厂。偃府公路经此。陈河村为唐代高僧玄奘故里。名胜古迹有灰嘴遗址、唐恭陵、唐僧寺等。
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置,治所在长安、咸宁二县(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周至以东,铜川、韩城以南,镇安、山阳、商南以北地。清时缩小,相当今周至、铜川、渭南、宁陕等县市间地。明、清两
在今浙江奉化市南葛岙乡境。宋 《宝庆四明志》 卷14奉化县: 蓬岛山 “其源来自四明山,重冈复岭,缭绕绵亘”。
1949年由额敏县析置,治托里(今新疆托里县)。1953年改置托里县。1949年以额敏县托里区改置(县级)。治托里(今新疆托里县托里镇)。1953年撤销,改设托里县。
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南八十四里勐昂,为布朗山布朗族乡驻地。傣语“勐” 为平坝,“昂” 为漂亮,意即漂亮的平坝。
即今四川南充市东北三十里龙门镇。民国《南充县志》卷1:龙门场在“龙门峡外,为县境第一大镇,有铺户四百余家,大街十余道”。
1945年8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章丘县胶济铁路以北地区与历城县东北部析置,治章丘城 (今山东章丘市西北绣惠镇)。1953年撤销,并入章丘县。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5年由章丘县西北部及历城县部分地区
在今云南临沧县南百余里。清有把总额外外委驻防。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陵州置,为盐监。治所在仁寿县 (今四川仁寿县)。《寰宇记》 卷85陵井监: “按 《图经》: 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道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井。”监以陵
在今福建福安市南。《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六印江在“县南百里。中有六小屿”。
①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1),“灵武节度使李进诚奏败吐蕃三千骑于大石山下”。胡三省注:“大石山在鲁州东南。鲁州,六胡州之一也。在灵武西河曲之地。”②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南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