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府军民宣抚司
蒙古至元四年 (1267) 置,治所在绍熙府 (今四川荣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荣县、仁寿以东,安岳、大足以西沱江中游地区。六年(1269) 废。
蒙古至元四年 (1267) 置,治所在绍熙府 (今四川荣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荣县、仁寿以东,安岳、大足以西沱江中游地区。六年(1269) 废。
即今印度孟加拉邦之加尔各答。清谢清高 《海录》: “明牙剌…又三四日到古里葛达,英吉利官军镇明牙剌者治此,有小城,城内唯住官军,商民环处城外。”
在今四川简阳市北。《方舆纪要》卷67简州:上流井在“州北十里。产盐。有盐课司”。
1914年由北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南平县 (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约当今福建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南平以西,建宁、泰宁、将乐、沙县、三明、永安、尤溪以北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北路道改名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为庆州治。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元和志》卷3顺化县: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 因以为名”。大业三年(607)为弘化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庆州治。六年(623)改
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后。《清一统志·南康府一》:三叠泉“其泉下注盘石,三叠而后至地,亦名三级泉。游者谓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摧水,下级如五龙走潭,真天下绝景,非谷帘双瀑所可方”。又称三级泉、水帘泉。
在今江西宜春市东。《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宜春县: 南源岭在 “府东四十里。岭凡五,俗称南源五岭”。
又名大面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10灌县: 赵公山 “在县南九里。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军,明皇时进封赤城王”。
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西南。《辽史·太祖纪下》: 天显二年 (927),“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军节度使以奉陵寝”。②即明祖陵。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明洪武二十年 (
又作章拉则、拉则宗、纳孜、拉孜。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1965年迁驻曲下。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拉孜镇。1960年
①亦作零泉县。北周置,属林虑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隋属魏郡。唐武德四年(621)废。②北宋天圣四年(1026)改灵池县置,属成都府。治所即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镇。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入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