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河
即今新疆额敏、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等市县境之白杨河。《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纳木河“在塔尔巴哈台东南,东距色伯苏台山一百十里。源出北山下,南流五十里。又一源西南来,会而东南行,又四十里入于沙碛。西距额彬格逊池百里”。
即今新疆额敏、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等市县境之白杨河。《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纳木河“在塔尔巴哈台东南,东距色伯苏台山一百十里。源出北山下,南流五十里。又一源西南来,会而东南行,又四十里入于沙碛。西距额彬格逊池百里”。
即今青海湟中县西北西纳川水 (水峡河)。源出海晏县,东南流至湟中县北多巴镇东注入湟水。《水经·河水注》: 湟水 “左会临羌溪水。水发 (临羌) 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
东魏武定七年 (549) 置,属沭阳郡。治所当在今江苏沭阳县地。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在今江苏兴化市东北。《寰宇记》卷130兴化县:千人湖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故老相传云,隋末有千余人避难于此,得见太平,因名千人湖”。
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光绪元年(1875)以后缩小。十一年改属台湾省。十三年改名台南府。②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属台湾省。治
古岛名。亦译作呫哔罗山。即今越南中部会安东部海上之占婆岛。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所经。《新唐书·地理志》 广州通海夷道:“象石又西南三日行, 至占不劳山, 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
又名银淋堰。唐景福初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银淋堰,“《续志》 云,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淋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自芜湖以达于大江。又以石
①即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清代属元江州。傣语 “勐” 为坝子,“烈” 为河流,意即河边的平坝。②即今云南景谷县东南勐烈。《清一统志·普洱府》: 猛烈村 “在威远东八十里。《滇纪》: 威远之地,东
又作募莱。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北四十四里募乃。明代属孟连宣抚司。明谢肇淛 《滇略》 卷3: “孟连所属内有孟乃场矿出银,世专其利,以致殷富。”
在今陕西彬县西南。十六国前秦中垒将军徐嵩,据险筑堡以自固,故名徐嵩堡。《晋书·苻登载记》: 东晋太元十二年 (387),“姚苌遣其将军姚方成攻陷徐嵩堡,嵩被杀,悉坑戎士”。
即今广西宾阳县西南思陇镇。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置巡司于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西部。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2.3万,8%为壮族。镇人民政府驻思陇圩,人口 1000。 清置思陇巡检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