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镇
在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红心,人口 6400。原为南京至北京驿道站。相传元末红巾军核心部曾驻此,故名红心铺,简称红心。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此置红心驿,设驿丞。1958年建红心公社,1984年设乡,1992年置镇。产小麦、稻、棉花、油菜籽等。有砖瓦、石灰制造、粮食加工等厂。境东有温泉饲养热带鱼。有公路通合蚌公路及明光市。
在安徽省凤阳县东南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红心,人口 6400。原为南京至北京驿道站。相传元末红巾军核心部曾驻此,故名红心铺,简称红心。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此置红心驿,设驿丞。1958年建红心公社,1984年设乡,1992年置镇。产小麦、稻、棉花、油菜籽等。有砖瓦、石灰制造、粮食加工等厂。境东有温泉饲养热带鱼。有公路通合蚌公路及明光市。
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科白。《方舆纪要》卷115师宗州: 绿德山“在州东百二十里。孤峰秀削,一名六德山。有六德废驿址”。
亦作立登三坝。在今四川理塘县西南格则乡西南。为打箭炉至西藏南路驿站之一。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喇嘛丫至二郎湾尖,三坝塘宿。”民国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自理化西行,经公撒塘、拉尔塘、喇嘛丫、
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改郢州置。治所在南安县 (今河南叶县南)。东魏天平初改为南安郡。北魏太和中改郢州置,治今河南省叶县南。东魏天平初改置南安郡。
①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41 垣曲县: 锯齿山 “以山峰错列而名”。②又作钜齿山。古名居止山。即今山东栖霞县东南七十里牙山。《清一统志·登州府》: 钜齿山“山峰断续,如钜齿然”。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楼山关南。《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白石口隘“在府北。(明)万历中,刘綎自楼山关进营白石口松垭地方,杨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娄山关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涡阳县置,属谯州。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北三十二里芮集。大业初改名山桑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县置,即今安徽省蒙城县。属谯郡。大业初改名山桑县。
即今陕西子洲县西后湾村。清光绪《绥德州志》卷2:“双庙湾“在城西一百一十里。延长五里。”
春秋楚地。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西。《左传》: 桓公十三年 (前698),楚伐罗,罗与卢戎大败楚师,“莫敖缢于荒谷”。即此。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左传》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楚伐
即千墩镇。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千灯镇。
清宣统三年 (1911) 置,属四川省。治所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南恩达。1912年改为恩达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所即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西南恩达城。1912年改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