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村
即今河北安新县南端村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7安州图: 东南有端村镇。
即今河北安新县南端村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7安州图: 东南有端村镇。
①隋开皇中改庐陵郡置,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水县北)。大业初复为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吉州。永淳元年(682)与县治庐陵县同徙治今江西吉安市。天宝元年(742)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758)
即今浙江余杭市的别称。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船至此舍航登陆,因名。《元和志》 卷25杭州余杭县引 《吴兴记》 云: “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实则
唐南诏置,为云南节度驻地。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四里旧站。后为云南赕治所,属南诏中心区。唐樊绰《蛮书》卷6:“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尝为信州地,城池郭邑皆如汉制。”
即今湖南炎陵县东北二十八里沔水北岸沔渡镇。清光绪《大清一统舆图》作沔渡塘。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南。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9丹江通判:“牛皮箐在城东南, 自厅属南亘古州、八寨、都江地界, 迤逦数百余里, 复嶂萦纡,深林蒙密,雾雨阴翳,蛇虎交行,从古人迹未至。”《明史·贵州土司传》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之南屏山北麓慧日峰下。五代周显德元年 (954) 吴越国建,原名慧日永明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 改名寿宁禅院。南宋建炎二年 (1128) 改为净慈禅寺。绍兴十九年(114
即今宁夏固原县西北黑城镇。《方舆纪要》卷58固原州: “黑城子在州西北。或谓之红城子。官军由此讨满四。弘治十四年贼尝犯此,官军败绩。”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大吃水沟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
在今山西石楼县西。《方舆纪要》卷42石楼县:土军川“在县西五十里。源出团圆山,有土军谷,亦曰吐京谷,西达于大河,县境诸水,悉流合焉,或讹为统军川”。
在今江苏大丰县至如东县东黄海中。大丰县水面已成陆。《元史·食货一》:“海运之道, 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㠗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