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多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乾隆 《西宁新志》 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 “住牧匣乌地方称多族”。清末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乾隆 《西宁新志》 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 “住牧匣乌地方称多族”。清末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
亦作上甲郡。南朝梁置,治所在上甲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夹河镇)。北周辖境相当今陕西洵阳、白河二县及湖北郧西县部分地。隋开皇初废。即“上甲郡”。
西魏置,属襄州。治所在义安县(后改常平县,今湖北襄阳县西)。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义安县(后改名常平县,今湖北襄樊市西)。辖境约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隋开皇初废。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唐县: “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东麓有岳岭口巡检司。”
即时水。在今山东境。《左传》: 襄公三年(前570),晋士丐适齐,齐侯与 “盟于耏外”。《水经·瓠子河注》: “时,即耏水也。音而。”古水名。即时水。《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年):晋士匄适齐,齐侯与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五里。《礼记·檀弓上》:“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又,《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季武子将作三军,“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杜注:“五父衢,道名。在鲁国东南。”
明洪武四年 (1371) 改曹州置,属济宁府。治所即今山东曹县。十八年 (1385) 改属兖州府。正统十年 (1445) 县属曹州,仍隶兖州府。清属曹州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
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南。相传为战国时旧址。《晋书·李矩传》: “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矩谋夜袭之。” 即此。
1914年由西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长春县(今吉林长春市)。辖境约当今吉林舒兰、吉林、永吉、桦甸、靖宇以西,前郭尔罗斯至德惠三台镇段松花江以南,长岭、长春、伊通、盘石以北地区。1929年废。1914
黄河津渡名。一作啮桑。在今山西乡宁县西黄河畔。《左传》: 僖公八年 (前652),“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杜预注:“平阳北屈县西南有采桑津。”亦作啮桑。黄河渡口名。在今山西省
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明嘉靖 《翁源县志》: “耽泉去县 (今翁城镇) 三十里。山下有巨石,鸣泉泻落,珍木兽禽。唐时有僧杖锡于此,耽玩不舍,因名耽石。宋余襄公 (余靖) 磨崖大书记刻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