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望山

秦望山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 “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 又有坑,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 “县西南二十七里。《旧经》 按,《风土记》: 山在蜀川,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 “秦始皇尝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寰宇记》 卷93引《舆地志》: “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宋 《淳祐临安志》 卷8引 《两朝国史志》 云: “钱塘有秦望山。《旧图经》 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即此。


(1)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四望,故名。明初张士诚据此以拒朱元璋。(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唐大顺元年(890年),钱镠筑夹城起于此。(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部张堰镇境内。高30.5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眺望东海,故名。一说有坑产白垩,“垩”与“恶”同音,取反义作白善山。别名秦山、秦驻山。山上有龙游洞、飞来石、翠微峰、仙人洞、试剑石、白龙洞、石马磴、老人峰等古迹,人称“秦山八景”。为沪郊游览胜地。(2)在浙江省杭州市南。相传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五代唐同光中钱氏于山上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猜你喜欢

  • 沙篓街

    即今浙江三门县东北十里沙柳镇。原属宁海县。清光绪《宁海县志》卷3:沙篓“四、九(日)市,同《旧志》。距城三十三里”。

  • 喀穆尼峰

    又作喀木尼哈达。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北。《清一统志· 黑龙江》: 喀穆尼峰 “在黑龙江城南界”。清屠寄 《黑龙江舆图说·黑龙江城》:“佛思亨山之西有喀木尼哈达。此皆黑龙江右岸之山也。”

  • 多尔吉拔姆宫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西岸桑丁寺。藏语意为金刚母猪。清《西藏图考》卷5:多尔吉拔姆宫“在羊卓白地地中海中, 自布达拉西行半月。海中有山,上建寺,极宏丽, 乃女呼图克图多尔吉拔姆所居。世传北斗之精化生

  • 崔陂

    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0武陵县 “津石陂” 条下: 崔陂 “本名放鹤陂,后堙塞。(唐) 崔嗣业复开之,因名”。

  • 仁里集

    即今山东齐河县西南七十四里仁里集乡。旧属长清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长清县西北有仁里集。

  • 靳家河

    即今河北滦南县西小青龙河。《方舆纪要》卷17滦州: 靳家河 “一名小青龙河,亦汇众流达潮河以入海”。

  • 王山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寰宇记》卷109吉州太和县:王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峰峦秀异。昔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泰和县:王山“旧名义山,晋永嘉中

  • 谢师塘

    在今江西星子县东北鄱阳湖滨。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4南康府星子县: “县东北陆路出东门向北行三里至神灵湖,又二里至谢师塘。” 清时有把总驻防。

  • 黑虎泉

    在今山东济南城东南城濠崖下。泉从石雕的三个虎口喷出,故名。元于钦 《齐乘》 卷2 “大明湖”条载历下名泉,有 “黑虎,李承务巷”。清光绪《山东通志》 卷28: “ 《旧志》 云,水出汇为一池,潺溪有声

  • 波斯坎

    即坡斯坎。今新疆泽普县。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 82 莎车府: “出境达叶城县波斯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