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硖石镇

硖石镇

即今浙江海宁市。明嘉靖 《嘉兴府图记》卷3: “唐置硖石镇,镇西紫微山与镇东东山相峙,因名。” 南宋初设巡检司,元至正时设税课务,明初改税课局,兼置河泊所。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三十五年 (1556) 倭寇两犯硖石。1949年海宁县迁治于此。


在浙江省海宁市东北部、沪杭铁路南侧。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硖石,人口6.3万。明嘉靖《嘉兴府图记》:“唐置硖石镇,镇西紫微山与镇东山相峙而名。”唐开元十一年(723年)置硖石市,会昌中置硖石镇,设镇遏使。北宋建炎设巡检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迁石墩。元至正设税课务,明初改税课局。洪武十六年设河舶所。1928年分置硖一镇、硖二镇、硖四镇、南三镇、北三镇。1935年复称硖石镇。1945年海宁县治迁此。1958年改公社,1959年置镇。1986年起为海宁市治。商贸繁盛,历为海宁、桐乡、海盐等县市物资集散要地。有浙江皮革服装城,猪仔交易闻名省内外。有缫丝、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皮革、机械、五金、化肥等厂。“硖石彩灯”为著名工艺品。沪杭铁路经此,公路通杭州、上海、嘉兴等地。内河航运便利。古迹和纪念地有惠力寺、唐石经幢、明代“紫薇藤”、蒋百里、张宗祥故居和郜家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猜你喜欢

  • 里大洞

    在今江西萍乡市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7萍乡县:里大洞“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上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

  • 勃窣野

    即悉补野的异译。西藏吐蕃王朝建政前的称号。《新唐书· 吐蕃传》: “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乃东、穷结等县境。

  • 罗次州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中庆路。治所在压磨吕白村 (今云南禄丰县东北六十二里仁兴镇古城)。《元史·地理志》: “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 二十四年降为县。民国 《

  • 思濛铺

    即今四川眉山县西南思蒙镇。明正德 《四川志》 卷20有思濛铺。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89眉州: 思濛铺 “在州南四十里”。

  • 波林三多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三十多里。藏语意为毛洲三岔口。因地处甲扎岗嘎河三岔处而得名。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规定,由中国政府同意在西

  • 火里·秃麻

    元北境部族,并为地区名。火里又译豁里,秃麻又译秃马惕。即今贝加尔湖东西地区,俄罗斯布里雅特共和国境。《史集》(第1卷第1册):巴儿忽、火里、秃麻等部居住在巴尔忽真·脱古木地面,在薛良格河的那边,蒙古之

  • 陇黄山

    在今贵州罗甸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23新添卫:陇黄山“在(丹平长官)司治南”。

  • 巴兰窝集

    在今黑龙江省铁力市东南。《清一统志·吉林一》:巴兰窝集“在宁古塔城东北六百五十里,混同江之北”。巴兰河源于此。

  • 阮籍台

    在今河南尉氏县城东南。《寰宇记》卷1开封府尉氏县:“阮籍台在县东南二十步。籍每邀名贤携酌长啸登此也。”

  • 三界堡

    明万历中建,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