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河
①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清一统志·徐州府一》:白洋河“在宿迁县东南三十五里。自安徽泗州流入,即北潼水之下流也。旧为巨浸,望之如洋,故名”。
②又名义井河。即今山东栖霞县、烟台市境之白洋河。《方舆纪要》卷36栖霞县:白洋河“源出灵山,绕翠屏山而西流,会溪谷诸水,亦北抵福山县(今烟台市西南)入海”。
沅江支流。源出湖南省北部慈利县云竹山,东南流入桃源县,在陬市镇南延泉注入沅江。长105千米,流域面积约 1720 平方千米。有理公港、九溪、漆家河等支流。沿岸建有河坝和黄石等水库。
①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清一统志·徐州府一》:白洋河“在宿迁县东南三十五里。自安徽泗州流入,即北潼水之下流也。旧为巨浸,望之如洋,故名”。
②又名义井河。即今山东栖霞县、烟台市境之白洋河。《方舆纪要》卷36栖霞县:白洋河“源出灵山,绕翠屏山而西流,会溪谷诸水,亦北抵福山县(今烟台市西南)入海”。
沅江支流。源出湖南省北部慈利县云竹山,东南流入桃源县,在陬市镇南延泉注入沅江。长105千米,流域面积约 1720 平方千米。有理公港、九溪、漆家河等支流。沿岸建有河坝和黄石等水库。
明成化十四年 (1478) 析海阳县置,属潮州府。治所在下饶 (今广东饶平县西北三饶镇)。据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广东卷: “国朝 (明) 成化十四年,都御史吴琛、朱英以饶界于江漳,地远民顽,请析海
又名霍耳章谷寺。在今四川炉霍城西北。“寿宁寺”,藏语“泽德郎”的音转,意为“祝愿长寿平安”。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为康区黄教十三大寺庙之一。1982年迁建色德龙村山坡上,与旧寺隔鲜水河南北相望
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四年(621)废。
即今山东淄博市(张店)西十里马尚镇。清嘉庆《长山县志》卷1《市集》:马尚“在县(今邹平县东长山镇)东南三十里”。
明置田镇巡司,属高苑县。即今山东高青县治。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7:“相传为田横故居。”(1)镇名。在山东省高青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田镇,人口 3958
亦作三义镇。在今江苏淮阴市西三岔。明置巡司于此。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东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汊埠,人口3800。因地处三条河流(东河、西河、外河)汇合处,故名。1899年
明弘治二年 (1489) 于丹阳湖筑,在今江苏高淳县西北。明弘治二年(1489年)围丹阳湖所筑,在今江苏省高淳县西北。
在今山西汾阳县东北十七里罗城村。《元和志》卷13西河县:“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
北宋置,属巴川县。即今四川大足县东八十七里雍溪镇。在重庆市大足县东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油房坡,人口1320。北宋建场,以雍溪河为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万古镇分出建
在今河南新县西南三十六里。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