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番禺县

番禺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水经·泿水注》: “姚文式问云,何以为番禺? 答曰: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倘谓番山之禺也。” 而 《初学记》 卷8引《南越志》 称: “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此皆附会之辞。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 载: “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郭璞云: “今番禺。” 《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 《山海经》 作 “贲禺”。《文选 · 游天台山赋》 注引作 “贲隅”。《水经·泿水注》: “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 谓之贲禺者也。” 可知贲禺、贲隅或番禺应是古越语译音的不同写法。或释为盐村。秦末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 为交州治所。三国吴为广州治所。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初复置,与南海县同为广州治。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南海县。皇祐三年 (1051) 复置,仍为广州治。元与南海县同为广州路治。明、清为广州府治。民国初为广东粤海道治。1920年直属广东省。1921年于番禺县置市政厅,1925年置广州市。1933年移治今番禺市东北新造镇。1945年移今番禺市 (市桥镇)。1992年改设番禺市。


(番pān) 古旧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秦末龙川县令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秦、汉至南朝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复置,为广州都督府及岭南道治。五代为南汉兴王府治。宋为广州南海郡,并广南东路治。元为广州路治。明、清与南海县同治一城,并为广州府和广东布政使治。1912年裁府留县。1933年迁新造,1945年迁治市桥镇(番禺区治)。1959年撤销,1960年复置。1992年撤销,改设番禺市。


猜你喜欢

  • 哈沙图

    即今内蒙古镶黄旗东南哈夏图村。1916年 《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兴和道图: 苏尼特右翼旗南有哈沙图。

  • 民和县

    1930年析乐都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古鄯堡(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1931年移治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川口镇)。1985年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旧县名。1930年析乐都县置。原治上

  • 道家墟

    即今广西藤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道家村。明、清置窦家寨巡司于此。

  • 二崤

    崤山分东崤、西崤,故又称二崤。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28),“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后汉书·班固传》:“《两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 扶欢山

    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八十里。《元和志》卷30:扶欢县“以县东扶欢山为名”。《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扶欢山“唐以之名县。今谓之寨山”。《清一统志·重庆府一》:扶欢山,“《旧志》:县有砦子山。明万历中,

  • 东缗县

    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山东金乡县。西汉属山阳郡。东汉改为侯国,建武十三年(37)封冯异长子彰为东缗侯。《三国书·魏书·武帝纪》:东汉兴平二年(195),“(吕)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曹操“纵

  • 白犬

    即白犬洋。今福建长乐县东海中白犬列岛。

  • 文招县

    南朝宋置,属晋康郡。治所在今广东德庆县东北。隋开皇十二年(592)废入乐城县。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广东省德庆县东北。属晋康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废入乐城县。

  • 倘俸县

    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 置,属仁德府。治所在易浪湳龙 (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次年改归厚县。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属仁德府。

  • 东埠头市

    即今浙江慈溪市东南四十里安东乡。清雍正《慈溪县志》卷1:东埠头市在“县(旧治慈城镇)西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