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甘泉县

甘泉县

①南齐改甘东县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北。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西魏大统四年(538)分宁夷县置,属宁夷郡。治所在今陕西礼泉县北。因近甘泉山得名。北周明帝元年(557)废。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属尹州。治所在今元谋县南五十二里甘泉。天宝后废。

④唐天宝元年(742)改伏陆县置,属洛交郡。治所即今陕西甘泉县,后属鄜州。宋属延安府。元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民国初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⑤唐置,属羁縻悦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境。后废。

⑥清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县置,与江都县同为扬州府治。治所即今江苏扬州市。1912年并入江都县。


(1)古县名。(1)南朝齐改甘东县置,治今广东省阳春市西北。属新宁郡。隋废。(2)北魏置,治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属咸阳郡。西魏属宁夷郡。西魏末属秦郡。北周废。(2)古旧县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治今江苏省扬州市。与江都县同为扬州府治。因县西北甘泉山得名。1912年并入江都县。(3)旧县名。抗日战争期间苏中抗日根据地于1943年设立,1945年撤销。(4)今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北洛河中游。属延安市。面积 2287 平方千米。人口7.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洛交县地于伏陆城(即今县城)设伏陆县;天宝元年(742年)以县南谷崖上的甘泉改伏陆县为甘泉县,《太平寰宇记》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增设甘洛县,于县西府君店(今属桥镇乡)建立甘泉县革命委员会,1935年11月改为甘泉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移治今城关镇,同时甘洛县并入。1948年2月成立甘泉县人民政府。1949年直属陕北行政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并甘泉入延安县。1961年复设甘泉县。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北洛河流贯中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玉米、高粱、小麦、烤烟为主。盛产木耳。森林资源较丰。矿产有煤、石油等。有农机、发电、采煤、制糖等工业。西包公路经此。古迹有白鹿寺。


猜你喜欢

  • 凤栖堡

    即今陕西洛川县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洛川县迁治于此。

  • 竟陵

    战国楚地。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 “ (武安) 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 即此。秦于此置竟陵县。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战国策·中山策》:

  • ?牛营子

    即今辽宁建昌县治。 清置巡司于此。1931年于此置凌南县。1949年改为建昌县。

  • 多田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北四十五里。贞观八年(634)属费州。《旧唐书·地理志》 多田县:“以土地稍平,垦田盈畛,故以多田为名。”北宋废。古县名。唐武德中置,治今贵州省思南

  • 思吉港

    即苏吉丹。在今印度尼西亚中爪哇锦石一带。《明史·苏吉丹传》: “苏吉丹,爪哇属国,后讹为思吉港。国在山中,止数聚落。酋居吉力石。”

  • 博陆城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南。《水经·鲍丘水注》: 洳水 “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 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

  • 巴乡村

    当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龙洞乡。《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径鱼复县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

  • 西晋皇陵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

  • 洿池山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洿池山 “周十余里,环山皆湖,水涨则宛在中央,中列廛市。明崇祯中,县尝徙治于此”。

  • 大理

    ①古国名。五代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建。其王曾受宋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南诏野史·段思平传》:“段思平诛杨民自立,晋天福二年即位,建都大理,号大理国,改元文德。”以大理为都城(今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