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堪苏河
即今新疆乌恰县西南之玛尔坎苏河(克孜勒苏河)。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8:玛尔堪苏河“一源尚远于乌兰乌苏、雅雅尔, 自应列为一源,合之南北二源而得三焉”。
即今新疆乌恰县西南之玛尔坎苏河(克孜勒苏河)。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8:玛尔堪苏河“一源尚远于乌兰乌苏、雅雅尔, 自应列为一源,合之南北二源而得三焉”。
在今浙江兰溪市南。《方舆纪要》 卷93兰溪市: 南住山在 “县南十五里。祝穆云: 其山自闽中迤逦而来,至此截然而住,因名”。
又作阿昧、阿模里。即今伊朗北部里海滨阿莫勒。《新唐书·西域传·大食》:“岐兰之东南二十日行得阿没,或曰阿昧。”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9永春县: 黄田溪在 “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岱山,北接德化县界,溪源出焉。南流有碧溪诸水,出群山中,先后来会,入安溪县界……下流合于蓝溪”。
北宋置,属夏津县。即今山东夏津县北三十里新盛店镇。隋开皇末尝置夏津县于此。古镇名。在今山东省夏津县北。金属夏津县。
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西郊。五代周显德四年 (957) 开凿。为伐南唐而训练军队习水战之处。北宋太祖置神卫水军、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置虎翼军习水战于此。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卷7: “ (
又名甫里镇。即今江苏吴县东甪直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元和县丞驻此。(甪lù)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部,南濒澄湖、北依吴淞江。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甪直,人口 7000
①在今湖北鄂州市。三国时为吴国都。《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 魏黄初二年 (221),“ (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吴黄龙元年 (229) 夏,“南郊即皇帝位”。同年秋九月,“权迁都建业 (今
即今甘肃西和县北石堡乡。《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即此。
即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北宁县。《清史稿·越南》: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者攻占扶良,“进逼北宁,黄桂兰、赵沃败奔太原”。
战国燕置。秦治所在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西汉移治平刚县(今辽宁凌源市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天津市蓟县以东(长城南滦河流域及其以东除外),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东汉移治土垠县(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