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小敷溪

    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0桃源县“沅江”条下:“又县南百里有小敷溪,源出县南百余里丫柱山,亦入于沅江。”

  • 悉利移城

    亦作悉利城。故址在今缅甸中部抹谷附近。相传为缅甸最古都城。《新唐书· 南蛮列传下》载,悉利移为骠国九城之一。

  • 倘俸县

    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 置,属仁德府。治所在易浪湳龙 (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九十二里古城)。次年改归厚县。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属仁德府。

  • 高邮湖

    一名新开湖。在今江苏高邮市西北。《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高邮湖 “在高邮州西北三里。长、阔一百五十里。安徽天长以东之水,皆汇此湖,达于运河。湖中突起一洲,可百余亩。洲去城十里,水虽盛涨,终不能没”。

  • 全胜营

    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南三十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全胜营“当楚黔要路”。清有千总驻此。

  • 新罗泉

    在今湖北京山县北。《舆地纪胜》 卷84郢州: 新罗泉 “在京山县北十里芭蕉寺。旧云新罗僧修行于此。一日白众,欲归。神告之勿去。僧曰,吾思乡中水矣。神指其地,即有泉出。僧尝之,与乡味等”。《方舆纪要》

  • 巫峡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为长江三峡之一。《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间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 大盐井

    在今四川冕宁县北大盐井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大盐井土百户。

  • 马村关

    在今山西石楼县北马村。《清一统志·汾州府》:马村关“在石楼县西北”。

  • 茂山

    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南。《隋书·地理志》:义宁县 “有茂山”。《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新会县: 茂山在 “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