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州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湘阴县置,属天临路。治所即今湖南湘阴县。明洪武初复改湘阴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湘阴县为州,治今湖南省湘阴县。属天临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降为县。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湘阴县置,属天临路。治所即今湖南湘阴县。明洪武初复改湘阴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湘阴县为州,治今湖南省湘阴县。属天临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降为县。
即新拖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明史·郑和传》:郑和出使曾经历其地。
①在今广西陆川县北。明万历《广西通志》卷5陆川县:回龙江在“县北十五里。桥林、高岭二水合流,出新仓,通廉州”。②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里余。《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回龙江“在(金石番长官)司东南,
①即横塘。三国吴孙权在建业 (今江苏南京市) 南淮水 (今秦淮河) 南岸筑,六朝时为都城南面防守重地。《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六年 (410),卢循攻建康,刘裕守石头城,“出阵于南塘”,即此。②在今江
①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市西(一说在今山西灵石县境)。东汉末废。②南朝宋改平州县置,属北巴西郡。治所即今四川平昌县。梁普通六年(525)改为平州县。③亦作平州。南朝宋置,属白水郡。治所在今
三国吴赤乌中筑,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南五十四里铜闸镇。《清一统志·和州》: 铜城闸 “在含山县东南八十里。上受黄洛诸水,每江湖泛溢,牛屯河隘急不易泄,辄冲没田亩。吴赤乌中筑此以捍水患,涝则启之。明屡修”。
元末明玉珍改湖南镇边宣慰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明洪武五年 (1372)改为长官司。
即今湖南湘江支流潇水。《水经·湘水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五十里半截塔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热河省围场县:“县属半截塔,位于伊马都河左岸,距天宝山七十里,至多伦二百三十里。户数一百,人口八百。”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三十五里哈泊乡。清于此设外委驻守。
北宋政和元年(1111)废乐古县置,属平州。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永从乡西。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