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门
汉长安城东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南玉女村北。为汉惠帝四年 (前191) 建。《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藉田门,以门内有藉田仓。一曰凯门。…… (王) 莽更名曰宣德门布恩亭。”
汉长安城东面中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南玉女村北。为汉惠帝四年 (前191) 建。《三辅黄图》 卷1: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藉田门,以门内有藉田仓。一曰凯门。…… (王) 莽更名曰宣德门布恩亭。”
东汉改清河郡置,治所在甘陵县 (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建和二年 (148) 改为甘陵国。三国魏改为清河郡。西晋复为清河国
一名龙溪山。在今广东惠来县西。《元和志》 卷34潮阳县: 龙溪山 “今名海宁岭,在县西南一百七十里”。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7崇安县:岑阳山“在县东北八十里。有岑阳关,接江西上饶县界”。
一作九洲洋。又作七洲洋、七里洋。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九洲岛洋面。《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香山县“零丁洋”条:“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袭井澳,帝至谢女峡,复入海,至九星洋,欲往占城,不果。”即此。
西魏改华山县置,为宜城郡治。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市。隋属襄阳郡。贞观八年(634)废。古县名。西魏改华山县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属襄阳郡。唐贞观八年(634年)废。
在今河北故城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3故城县: 潢卢河 “一名索卢河。亦曰枯河。其水无源,数年一至泛溢,则波涛汹涌,漂庐拔树,随流而下。遇旱辄涸,民播种其中,收获倍利。北流入冀州枣强县界,或以为即卫
指今青海湟水两岸之地。汉时为羌、汉、月氏胡等族杂居处。《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时羌降者万余人,充国上书武帝,“金城、湟中谷斛八钱,吾谓耿 (司农) 中丞,籴二百万斛谷,羌人不敢动
即今广东龙江、东江。《元和志》 卷34兴宁县: 循江 “西自河源县界流入,西去县五十里”。即今广东省东江。
即今贵州织金县西南五十里三塘镇。清初设塘汛,为自平远州城(今织金县)出西门第三站,故名。1932年置镇。1936年废。1984年复设三塘镇。
西汉神爵二年 (前60) 置,属金城郡。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东南湟水北岸。《后汉书·西羌传》: 永初三年 (109),“当羌、勒姐种攻没破羌县”。西晋废。古县名。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以处降羌置,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