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州

济州

①北魏泰常八年 (423) 置,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市间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 (754) 州城为河所陷,遂废入郓州。

②五代周广顺二年 (952) 分郓州置,治所在巨野县 (今山东巨野县南一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及巨野、金乡、郓城等县地。金天德二年 (1150)移治任城县 (今济宁市)。蒙古至元六年 (1269) 又移治今巨野县。八年 (1271) 升为济宁府,十二年 (1275) 又改济州,属济宁府。至正八年 (1348)废。

③金天眷三年 (1140) 改黄龙府置,属会宁府。治所在利涉县 (今吉林农安县)。《金史· 地理志上》: “以太祖来攻城时,大军径涉不假舟楫之祥也。” 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德惠、双阳县及长春市地。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名隆州。


(1)北魏泰常八年(423年)置,治碻磝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约当今河南省范县、山东省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754年),州城为河所陷,遂废入郓州。(2)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分郓州置,治所在巨野(今县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宁市及郓城、巨野、金乡等县地。金天德二年(1150年)移治任城(即今济宁)。元至元中升为济宁府;不久又改为济州。至正八年(1348年)废。(3)金天眷三年(1140年)以龙州改名,治利涉县(今吉林农安县),属上京路。辖境相当今吉林省长春市及农安、德惠一带。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州。


猜你喜欢

  • 宜章县

    北宋太平兴国初以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章县置,属郴州。治所即今湖南宜章县。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东南部,毗邻广东省。属郴州市。面积 2086 平方千米。人

  • 丁青宗

    亦名穹布丁青、霍尔丁青。即今西藏丁青县。藏语意为大台地、上广。原为三十九族首邑。西藏地方政府设丁青宗。1960年与色扎、尺犊两宗合并设丁青县,驻加莫塘。1916年置,治今西藏自治区丁青县甲木塘。196

  • 鼓城山

    在今河北晋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14晋州: 鼓城山在 “州西五里。以鼓子所居而名。下有古城坡。隋因以名县”。

  • 和义县

    亦作义和县。隋大业十二年 (616) 置,属资阳郡。治所在今四川威远县东北。《元和志》 卷33和义县: “以招和夷僚,故以和义为名。” 唐武德元年 (618) 改属泸州。贞观八年 (634) 改属荣州

  • 毕泓陂

    又名毕宏。在今河北赵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平棘县:“东南二十里有毕泓,皆永徽五年令弓志元开,以畜泄水利。”

  • 斗桥

    在今浙江温岭市新河镇西北。《方舆纪要》卷92太平县:斗桥“在新河所西北。嘉靖中,戚继光屯此,与倭战,败之”。

  • 朵·甘思

    藏语音译名。亦作朵·甘。大体上当今青海、甘肃藏族聚居区和西藏北境及四川、云南藏族聚居区和西藏东境。吐蕃王朝(约629—842)占据管辖,两宋时建有唃厮啰等地方政权;元代为宣政院管辖,置吐蕃等处及吐蕃等

  • 卓书特部落

    即今西藏仲巴县北隆格尔。地处后藏阿里间。《清一统志·西藏》 附属部落: “ (萨噶)西四百二十里,有卓书特部落,乃藏之西界,阿里之东界。”

  • 偃师县

    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即今河南偃师市。《元和志》 卷5: “武王伐纣,于此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 西晋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洛州。治所在今偃师市东南五里老城。大业初属河南郡。唐属

  • 陇关

    即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小陇山。汉于此置关。《后汉书·顺帝纪》:永和五年(140),“且冻羌寇武都,烧陇关”。李贤注:“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在今陕西省陇县西陇山东坡。《后汉书·顺帝纪》: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