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北郡

济北郡

①秦置,治博阳 (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旧县)。辖境南至今山东泰安、莱芜,西至德州、平原,东至邹平、阳信,北至河北盐山、海兴等地。西汉初改置济北国。后国除屡改为郡,不久复为国。南朝宋改济北国为郡,徙治肥城 (今山东肥城市)。北魏改置东济北郡。

②南朝宋改济北国置,属兖州。治所在蛇丘县(今山东肥城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肥城、平阴等市县地。北魏徙治卢子城 (今平阴县西南旧东阿东北),北齐迁治卢县 (今茌平县西南五十里)。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改为东泰州。

③北魏置,属济州。治所在卢子城 (今山东平阴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县及茌平县部分地。唐武德四年 (621) 废。


(1)秦析齐郡置,治博阳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因在济水之北,故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德州、茌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信阳以西及河北省沧州、海兴以南地。秦亡后,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改置为济北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又复为济北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又改为济北国。(2)南朝宋置,治肥城县(即今山东肥城市)。北魏徙治卢子城(在今山东平阴县旧东阿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东阿、阳谷东北部及茌平南部等地。北齐省。隋复置。治卢县(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有所扩大。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济阳郡。


猜你喜欢

  • 白莲山

    在今云南盈江县北。《明一统志》卷87干崖宣抚司:白莲山“在司(治今旧城镇)北六十里。中有一峰,林峦耸拔。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莲池”。

  • 长安县

    ①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为京兆尹治。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晋为京兆郡治。北魏属京兆郡。北周复为郡治。隋开皇三年(587)移治大兴城(今西安市),与大兴县同城,为京兆郡治。唐为京兆府治。五代梁改

  • 桂口桥市

    一名桂口镇。即今湖北崇阳县西南桂口乡。清置巡司于此。

  • 锡口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东松山区。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猫里锡口社,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改为锡口,因旧社为名。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松山。

  • 铜壁关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部,铜壁关乡老官坡雪梨寨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云南巡抚陈用宾筑,为腾越八关之一。在今云南省盈江县西南布岭山顶,明腾越八关之一。为通缅要隘。清时在此驻兵戍守。

  • 哲里木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崇德至顺治年间,清廷先后将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四部编分为十扎萨克旗,共为一盟,隶理藩院。会盟地定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故名。盟境约当今内蒙古兴安盟、哲里木盟大部

  • 文殊山

    ①在今福建罗源县北。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2罗源县:文殊山“在县东隅。其山如伏狮,宋邑宰林榷尝梦岩中电光四起,明晨往视,见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构殿居之,故名山”。②在今甘肃嘉峪关市南界。海拔2228米。

  • 坑儒谷

    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二十里洪庆村。传说为秦始皇坑儒之处。一说在县东南五里。《寰宇记》卷27雍州昭应县:“坑儒谷在县东南五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瓜,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说不同,因发机陷之。唐玄宗改为旌

  • 静川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静州置,治所在悉唐县 (今四川茂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西北地。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静州。

  • 万劫江

    今越南东北部河北省境之陆岸河。《元史·安南传》:“兴道王(陈峻)、范殿前(范海崖)领兵船复聚万劫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