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市

洛阳市

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洛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河南洛阳市。


简称洛。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面积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544平方千米)。人口633.8万(市辖区148.9万)。辖涧西、老城、西工、吉利、瀍河回族、洛龙6区和孟津、新安、嵩县、汝阳、栾川、伊川、宜阳、洛宁8县,代管偃师市。市人民政府驻西工区。周初,周公(旦)营洛邑,建王城(今洛阳市城区王城公园一带)、成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二城。平王东迁王城,以为都城。敬王迁都成周。战国始称洛阳,因在洛河之北,故名。《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历史上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梁、五代唐等先后建都于此,号称“九朝古都”。秦置洛阳县(治今洛阳城区东北白马寺东),属三川郡。西汉改��阳县,属河南郡。东汉建都于此,改为河南尹。三国魏复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东魏初改置洛州。隋大业元年(605年)在汉魏洛阳故城西建城,炀帝迁都于此,称东京。并置豫州,后改称河南郡,同时移洛阳县治于此。唐初为洛州,显庆二年(657年)建东都,武则天改称“神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742年)定为东京。五代梁和唐、晋亦曾都此。五代梁、晋、汉、周和北宋称为西京河南府。金兴定元年(1217年)称中京金昌府,正大初重建洛阳城,即今洛阳市老城区。元为河南府路。明、清为河南府。1913年设豫西道,1914年改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洛阳县撤销并入。1958年由洛阳专区代管,1964年再归省辖。1971年洛阳地区孟津县划入,1976年孟津县复归洛阳地区。1983年洛阳地区的新安、偃师、孟津三县划入。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将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六县划入。1993年偃师县改市。地处伏牛山、熊耳山和豫西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洛河、伊河流向东北,北汝河流向东南。南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豆类、棉花、烟叶、油料作物为主。以产牡丹著名,有“牡丹花城”之美称。矿产有钼、铝土、钨、硫黄、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等。工业有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造纸、农机修配、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和采矿等。传统工艺品有唐三彩、宫灯和仿古铜制品。陇海、焦柳铁路在市区交会,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穿南北,洛界、洛常、洛卢等公路以洛阳为起点伸向四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周公庙、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故城、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其中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安南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普安卫。治所在今贵州普安县西南。清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贵州省普安县北。属普安卫。正统十年(1445年)徙治罗渭江(今兴仁县罗滑村)。清康熙元年(16

  • 石榴江

    在今广西鹿寨县南石路。《明史·地理志》柳州府洛容县:“东有平乐镇巡检司,治石榴江。后迁县东北中渡。”《清一统志·柳州府》:平乐镇巡司“在(雒容)县东十里石榴江。万历十四年迁于此(中渡)”。古水名。在今

  • 盘容洞

    在今湖南道县南。《资治通鉴》: 五代周广顺三年 (953),“道州盘容洞蛮酋盘崇聚众自称盘容州都统,屡寇郴、道州”。《方舆纪要》 卷81谓 “盘容洞” 或曰即蒋居山深阻处。

  • 雅克山

    在今内蒙古扎兰屯市西。《清一统志·黑龙江》: 雅克山 “在齐齐哈尔城西三百五十里”。

  • 小北河镇

    即今辽宁辽阳县西北小北河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辽阳州:“小北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在辽宁省辽阳县西北部、太子河西岸。面积14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北河,人口 5530。以地

  • 寿州卫

    明洪武初置,属直隶。治所在寿州城内(今安徽寿县)。后废。

  • 覃巴墟

    亦作谭巴墟。即今广东吴川市东覃巴镇。清光绪 《茂名县志》 卷2: “南之东,百四十里谭巴墟。”

  • 草海

    又称松坡湖、南海子、八仙海。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附郭。是天然淡水湖。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周约70千米,水域面积25平方千米,蓄水量为6000万立方米。据方志记载,原有东、

  • 敬陵

    ①汉章帝刘炟陵。在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后汉书·和帝纪》: 章和二年 (88),“葬孝章皇帝于敬陵”。同书 《礼仪志》 注引 《帝王世纪》 曰:“在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东南,去雒阳

  • 栅虚岭

    在今浙江奉化市南与宁海县界上。《方舆纪要》卷92奉化县: 栅虚岭在“县南六十里。南去宁海县亦六十里,宋建炎中亦栅戍守于此,为海道之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