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河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2嘉定府: 泥溪河在 “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
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元年 (911),岐王兵围蜀安远军,王建军 “林思谔自中巴间行至泥溪”。胡三省注: “后唐伐蜀还,魏王继岌与李绍琛军行次舍泥溪,当在剑州北利州界。”
①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72嘉定府: 泥溪河在 “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
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元年 (911),岐王兵围蜀安远军,王建军 “林思谔自中巴间行至泥溪”。胡三省注: “后唐伐蜀还,魏王继岌与李绍琛军行次舍泥溪,当在剑州北利州界。”
在今云南腾冲县南郊。《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来凤山“在司城南四里。一名龙凤山,上有神祠”。现建为来凤公园。
指今湖北枝江县南之松滋河。旧为长江别支。《汉书·地理志》 南郡枝江县:“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颜师古注:“沱即江别出者也。”古水名。又作沱、沱水。《尚书·禹贡》分别列属梁州、荆州。梁州江沱,据《
在今云南镇雄县东南。《明一统志》卷72芒部军民府:纳冲河“在府东一十里,源出乌通山麓,过府治东南,流入苴斗河”。
在隋唐东都城南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载:“运渠, 自都城之东,西北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仁风坊南, 又西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
一称姑余山。在今山东半岛莱阳市东至荣成市成山角间。主峰又名泰薄顶,在文登市西北。《寰宇记》 卷20牟平县: “大昆嵛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按 《仙经》 云: 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山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
又名白羊陂。在今河南县东。《魏书·地形志》:阳夏郡雍丘县有“白杨陂”。《水经·睢水注》 作“白羊陂”。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西。《舆地纪胜》卷79汉阳军: 萧公城 “在军城西五里。梁武帝所屯处”。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南朝梁武帝置。
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大溪镇。原名大姑崁,清同治元年(1862)改名大嵙崁。光绪二十年(1894)于此置南雅厅。
即今云南马关县西南仁和镇。民国《马关县志》卷1:仁和街在县西南四十里。集镇名。在云南省施甸县中部偏北、施甸坝子中部、施甸河西岸。属仁和乡。人口660。该村地处人和桥旁,辛亥革命后曾置人和镇,后演化为今
1941年10月苏北革命根据地析阜宁县东部地置,属盐阜区。治东坎镇 (今江苏滨海县境)。以在阜宁县东而得名。1949年1月撤销,并入滨海县。旧县名。(1)冀南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北省阜城、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