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汝水(抚河)东石门乡。《清一统志·抚州府一》:石门渡“在金溪县西四十里。旴水与清江合流经此, 为四达之衢”。
①在今吉林长春市北,头道沟西北二里。旧为中东铁路南部之终点。北达哈尔滨,南沿南满线直达辽宁。②在今吉林和龙市西北。产金矿。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海兰河“又东北,北受二道沟河。河出富尔岭,东南流,北
在今山西朔州市城内东街。创建于唐麟德二年 (665)。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 (1150) 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间改今名。现存山门及天王、弥陀、观音、地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思州宣慰司置,属贵州布政司。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辖境相当今贵州岑巩、玉屏及铜仁县东南部地。清略有缩小。1913年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思州宣慰司置,治都坪峩异溪长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南大沟镇。清道光《阳江县志》卷1有大沟墟。
俗称旱西门。明南京城门名。本杨吴金陵城正西门,故名大西门。明代改名石城门。即今江苏南京城汉西门。
唐渤海国置,属桓州。治所当在今吉林集安市或朝鲜渭源境。辽废。
即灵泉县。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唐书·地理志》 作 “零泉县”。古县名。北周置,治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属魏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废。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六十二里印渚镇南。《寰宇记》卷93于潜县:印渚山,“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清一统志·杭州府一》:桐溪“又西南流,复折而东,周旋盘回,是为印渚”。民国时置镇,1969年毁于洪
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 《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径雍洛城南。 《魏土地记》 曰: 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