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都郡

武都郡

①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治所在武都县 (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成县、徽县、西和、两当、康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县地。东汉移治下辨县 (今成县西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西晋复置武都郡,愍帝末没入杨氐。

②北魏太延二年 (436) 置,属岐州。治所在虢县 (西魏改洛邑,即今陕西宝鸡县驻地虢镇)。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③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置,属南秦州。治所在石门县 (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一说在今武都县东南)。西魏为武州治。北周改为永都郡。隋大业初改武州复置武都郡,治所在将利县(今武都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文县、康县等地。武德初复为武州。天宝初改为武都郡,乾元初复为武州。地处嘉陵江上游,山川险要,是陇右通往巴、蜀的交通要冲。十六国时,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

④亦名南武都郡。南朝宋以秦州流民置,属益州。治所武都县 (今四川绵竹县西北遵道镇)。齐废。

⑤南朝宋元嘉中侨置,属益州。治所在下辩县(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齐改为扶风郡。


(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白马氐地置,治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辖境约当今甘肃省西和、成县、康县、陇南、两当、徽县及陕西省略阳、凤县等市县地。属凉州。三国蜀汉属益州。西晋属秦州。北魏移治石门县(西魏改为安育县,北周改为将利县,今陇南市东南)。属梁州。辖境约当今陇南市一带。西魏为武州治。北周改为永都郡。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武州为武都郡。地当陇、蜀通道,山川险阻,为陇右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三国蜀汉诸葛亮伐魏,先取武都。十六国时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2)北魏太延中置,治虢县(西魏改名洛邑县,今宝鸡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属岐州。隋开皇初废。


猜你喜欢

  • 小溪镇

    ①即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东晋隆安四年(400)徙句章县于小溪镇。即此。②亦作筱溪镇。即今四川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旧名上丘镇,属富顺县。1939年改为小溪镇,后改为筱溪镇。1950年后省。(1

  • 棠阴镇

    ①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北。《清一统志·饶州府二》: 棠阴镇 “在鄱阳县西七十五里立德乡。其地当鄱阳县下驿津。明置巡司,本朝雍正四年裁”。②即今江西宜黄县东南二十里棠阴镇。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置巡

  • 东流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置,属江洲。治所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以大江东流为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

  • 九寨

    即今辽宁盖州市西南九寨镇。民国徐曦《东三省记略》卷8南满铁路各线车站道里表:“九寨驿距许家屯驿四里七。”

  • 丰利县

    ①西魏置,为丰利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南。隋属西城郡。唐属均州。北宋乾德六年(968)废。②隋大业七年(611)置,属河间郡。治所即今河北文安县。唐贞观二年(628)省入文安县。③金明昌四年(119

  • 桃村市

    亦作陶村市。即今浙江武义县西南六十里桃溪镇。明景泰初移鲍村巡司治此,嘉靖中废。民国时置桃溪镇。

  • 塔什巴里克

    即今新疆疏附县西南塔什米里克乡。《清一统志 ·喀什噶尔》: 塔什巴里克 “在喀什噶尔城东南 一百四十里, 雅雅尔河东南”。 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1: 图巴里克河 “又东流六十里径

  • 西安寨

    南宋绍定五年(1232)置,属建宁县。即今福建建宁县西王泥排。元置西安巡司于此。明洪武三年(1370)迁治里心保。

  • 大韦河

    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大韦河在“(韦番长官司)司南三里。流入都泥江。《志》云,河上通程番,下接卧龙番”。

  • 八尺江

    即今广西邕宁县南八尺江。《方舆纪要》卷110南宁府宣化县:八尺江在“府东南六十里。其上流自广东钦州界流入境,北流入于郁江”。在入江处有八尺寨巡司。郁江支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源于上思县那琴乡四方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