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汉市

武汉市

1927年并武昌、汉口二市置武汉特别市,属武汉国民政府。治所在汉口。1929年撤销。1949年复置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属中南行政委员会。1954年为湖北省省会,为省辖市。


简称汉。在湖北省东中部。省人民政府驻地。是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面积 8467 平方千米。人口781.1万。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3区。市人民政府驻江岸区。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因唐著名诗人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句,故武汉有“江城”之称。春秋属楚。西汉置沙羡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属江夏郡。三国魏、吴分置江夏郡,魏据江北,驻石阳上昶城(今安陆市西南);吴据江南,兼跨江北沿江地带,设江夏郡治于鲁山城(今汉阳区)。黄武元年(222年)移治武昌(今鄂州市),次年移治夏口城(今武昌区)。两晋、南朝曾为沙羡县、汝南郡(后为县)、江夏郡及荆州、郢州治所。隋初废郢州。开皇九年(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治夏口;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涂口,后迁夏口。开皇十七年于今汉阳置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汉阳县,治鲁山城。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沔州,治汉阳。建中二年(781年)沔州废,后复为沔州。宝历二年(826年)又废。五代周于汉阳置汉阳军,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军,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复为汉阳军。元改鄂州为武昌路,升汉阳军为汉阳府,湖广行省治武昌。明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汉口原属汉阳县,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龟山北麓入长江后兴起。嘉靖年间置汉口巡检司。清汉口设仁义、礼智两巡检司。康熙六年(1667年)武昌为湖北省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汉口从汉阳县划出置夏口厅。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1914年属江汉道。1926年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特别市,并辖汉阳县城。1927年1月,国民政府自广州迁武汉,划武汉为京兆区;同年4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市(含汉阳县城)属湖北省,称省会区;汉口仍为特别市。1930年,汉阳县城仍入汉阳县。1931年,汉口改为湖北省辖市。1932年恢复汉口特别市,属国民政府。1937年复置武昌市。1945年设武昌市政筹备处(含汉阳县城),汉口市属湖北省。1946年复置武昌市,汉阳城区划回汉阳县。1947年汉口市直属国民政府。1949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地级),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75年原咸宁地区武昌县、孝感地区汉阳县划入。1983年原孝感地区黄陂县、黄冈地区新洲县划入,1992年汉阳县改设蔡甸区,1995年武昌县改设江夏区成今状。北部属大别低山丘陵西南缘,中部和南部属江汉平原。河湖密布,长江横贯市区中部,汉水、涢水、滠水、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自南北两侧注入,构成稠密水网。梁子湖、斧头湖、张渡湖、武湖、后湖、鲁湖、汤孙湖等,都是湖北省著名大湖。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主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盛产鲜鱼、莲藕。矿产主要有煤、磷、黄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萤石等。已形成冶金、机械、纺织、食品、化工、轻工、电子、汽车、船舶、建材等门类齐全、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冶金、机械、纺织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有武汉、东湖、阳逻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广、京九、汉丹、武九四条干线铁路纵横交织。公路以武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主要有黄宜高速公路,106、107、316、318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经此。水运以长江、汉水为主体,武汉港为中国内地最大的港口。武汉天河机场为国家一级机场。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科研单位多所。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龟山、蛇山、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归元禅寺、古琴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会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二七”工人大罢工纪念馆、辛亥首义陵园等。


猜你喜欢

  • 顿逊国

    亦称典孙或典逊。在今缅甸南端之丹那沙林附近。《太平御览》 卷788引竺芝 《扶南记》 曰:“顿逊国属扶南。” 《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扶南国》:“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

  • 良沟泉

    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北武功镇北。《方舆纪要》卷54武功县: 良沟泉“在县(今武功镇)北十五里。永乐初,泉涌于此,引以溉田,大为民利”。

  • 多罗山

    在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四里。《方舆纪要》卷122务川县:多罗山“其相接者有马鞍石岩,又西一里有山羊岩,皆高胜”。

  • 东莞千户所

    明置,属南海卫。治所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东莞守御千户所“在(东莞)县南东莞县旧城内。洪武二十七年置,有砖城,周三里有奇。环城为池,一名南头城,备倭指挥亦驻于此”。明洪武

  • 宁远河

    ①即今辽宁兴城市兴城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宁远河“源出宁远卫西北山谷间,南流至城西分为二派,环抱城郭,复合为一,南流入海”。②即今四川西昌市之西河。《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宁远河“在都

  • 盆允县

    东晋末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北二十里。元熙二年 (420) 为新会郡治。隋开皇十年 (590) 废。古县名。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置,治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北杜阮镇。隋开皇九年(589年)

  • 土刬

    在今河南洛宁县长水村西北二十五里。唐杜佑《通典·州郡部》:长水县“土刬,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古关之塞垣也,后周以为镇防”。

  • 巴浪宗

    明作巴朗。又称白浪木、巴朗宗、巴浪宗、巴纳木宗。即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巴浪”为两姓名。传说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二人曾在此处一起念经,后以二人姓名首字为当地地名。清《

  • 衙门台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地保康镇。1939年改名保康。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迁治于此。

  • 中潮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属五开卫。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中潮镇。清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治今贵州省黎平县东南中潮镇。属五开卫。清康熙五年(1666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