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梓州

梓州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新州置,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元和志》 卷33梓州: “因梓潼水为名。” 大业三年 (607) 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梓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 (758) 又复为梓州。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中江、盐亭、射洪等县地。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川,梓州常为东川节度使治。北宋重和元年 (1118) 改为潼川府。


隋开皇末改新州置,治昌城县(大业初改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因梓潼水为名”(《元和郡县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地。大业初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梓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梓州。辖境扩大至今中江县。北宋为梓州路治。重和元年(1118年)升为潼川府。州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冲要”(《元和郡县志》)。唐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川,梓州常为东川节度使治。


猜你喜欢

  • 普同寺

    又作普彤寺。在今河北南宫市旧城。《清一统志·冀州》: 普同寺 “在南宫县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唐贞观中修。大耳禅师建塔,高十余丈”。

  • 搽里八

    元代西藏地名。《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 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附见有搽里八万户。《汉藏史集》 (藏文版) 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搽里八 (蔡巴) 为乌思地区 (前藏) 六

  • 郁 (鬱) 林镇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聂都乡。本属大庾县,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

  • 武周塞

    即武州塞。在今山西左云县至大同市以西一带。见“武州塞”。

  • 后平关

    永定三关之一。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三十四里后坪。《明史·地理志》 慈利县:“西北有龙伏关,东南有后平关、黑崇关,谓之永定三关。”

  • 中公旗

    即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 沙石墟

    即今江西赣州市南沙石镇。明嘉靖《赣州府志》卷6:赣县有沙石铺。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赣县南有沙石墟。

  • 泸河县

    隋大业间升泸河镇置,属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锦州市。后废。古县名。隋大业八年(612年)置,治今辽宁省锦州市。属辽西郡。后废。

  • 苗子塔什

    在今帕米尔高原穆尔加布西南。清宣统《新疆图志》 卷8引 《海英路程记》: “波孜纳一百九十里苗子塔什。” 即此。后被俄国侵占,今属塔吉克斯坦。

  • 色达

    亦作色塘、色他。即今四川色达县。民国《西康建省记》:清宣统三年(1911),“俄落、色达地广人稀,拟各就适中之处建设县治,一名曰俄落,一名曰色达”。1952年置色达办事处,1955年改为色达县。“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