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渡山
又名屯门山。即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一说即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据 《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世传云,杯渡禅师渡海来居杯渡山”,因名。《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新安县 “梧桐山” 条下:杯渡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上有滴水岩及虎跑井。《纪事》 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
又名屯门山。即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一说即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据 《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世传云,杯渡禅师渡海来居杯渡山”,因名。《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新安县 “梧桐山” 条下:杯渡山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上有滴水岩及虎跑井。《纪事》 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
即今广东高州市东北之曹江。《方舆纪要》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鉴江 “在府城东北。源出电白县鉴山下。其水澄澈,绕流而西,环流郡治,迤西南支分双渚,合流至化州会罗水,又南经吴川县入海”。
在今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东南五十里。明、清置巡司于此。
即岷山。 今四川岷山。 《荀子·子道》: “江出于㟭山, 其始出也, 其源可以滥觞。”
唐武德七年 (624) 置,属南龙州。治所在今云南易门县境。贞观十一年 (637) 属钩州。天宝后废。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今云南省易门县境。属姚州。南诏时废。
即今广西苍梧县西浔江(西江)北岸人和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苍梧县图:西有人和墟。
北宋端拱元年 (988) 置,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天圣元年 (1023) 改为安利军。明道中复为通利军。熙宁三年 (1070) 废。元祐初复置,政和五年 (1115) 升为浚州。北宋端拱元年
北宋置,属盐亭县。在今四川盐亭县北八十里鹅溪村。《舆地纪胜》 卷154潼川府: 鹅溪 “在盐亭县境。其地产绢。文与可诗云: ‘待将 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东坡诗云: ‘为爱鹅溪白茧光’”。
在今云南蒙自县东。《方舆纪要》卷115蒙自县:长桥海在“县东二十里。构木为梁,长十余丈, 四面皆水”。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四十里。元朔元年(前128)封河间献王子礼为平城侯。建始二年(前31)封胶东顷王子邑为侯国于此。东汉省。西汉建始二年(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邑置,在今山东省昌邑
①古道路名。亦作零关道、灵山道。西汉武帝时开。自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岸,沿小相岭山脉东麓南行,经孙水河西转入安宁河,南至西昌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即此。②亦作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