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星镇
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南景星镇。《清史稿·地理志》 龙江府: “官商路二: ……小五明马屯达景星镇。” 1915年于此设景星设治局。
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南部。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景星村,人口7890。因境内有景星山得名。1914年设景星镇佐治局,1915年改设治局。1929年设县。1951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为县南部的经济中心。产玉米、大豆、小麦等。有酿酒、皮革、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厂。有公路通龙江、齐齐哈尔等地。
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南景星镇。《清史稿·地理志》 龙江府: “官商路二: ……小五明马屯达景星镇。” 1915年于此设景星设治局。
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南部。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景星村,人口7890。因境内有景星山得名。1914年设景星镇佐治局,1915年改设治局。1929年设县。1951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为县南部的经济中心。产玉米、大豆、小麦等。有酿酒、皮革、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厂。有公路通龙江、齐齐哈尔等地。
南朝陈置,为绥越郡治。治所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复置,属贺州。贞观十二年 (638) 又废。古县名。南朝陈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南。属绥越郡。隋属贺
清嘉庆二年(1797)置,设守备驻防,属重庆镇。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一百里梅江乡(邑梅场)。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秦山之巅。《水经·洛水注》:“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青泥岭上。《旧唐书·文宗纪》: 大和九年 (835),“令内养齐抱真将杖于青泥驿,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以有弑逆之罪也”。
古道路名。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以景谷 (今青川河) 而名。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南转至剑阁;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由青溪镇转南至平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岸马耳皮伊苏附近。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西岸有“布喀禅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同江北岸,东至海滨旧设噶珊有“
①北宋崇宁四年(1105)升宁河寨置,属河州。治所在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县)。元属河州路。明洪武初废,五年(1372)复置,十二年(1379)又废。②清雍正九年(1731)改梁城千户所置,属顺天府。治所
在今福建顺昌县南。《方舆纪要》卷97顺昌县:“龙溪桥在县南。其地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军据桥为险,与寇战, 寇败走。桥久废,今仍架木, 以通往来。”
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明置巡司于此。后废。古镇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南都铭。明置巡检司于此。
隋开皇十年(590)改广德县置,属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仁寿元年(601)改名连山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广德县置,治今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仁寿元年(601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