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唐改昌明县置,属绵州。治所即今四川江油市南彰明镇。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卷上: 彰明县 “昌明,后唐改今名,易昌为彰也”。明洪武十年 (1377) 废入绵县,十三年 (1380) 复置。清顺治
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水经·淄水注》:“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福田镇凤头管区新潮村。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 乐会县徙治于此。《清一统志·琼州府二》 “乐会故城” 条: “元至元二十四年徙调濑村,在今会同县东南。”
亦作凉封县。南朝梁置,属南巴郡。治所当在今广东电白县境。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义封县。
①唐先天元年(712)改箕州置,治所在辽山县(今山西左权县)。《元和志》卷13仪州:“因州东夷仪岭为名。”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左权等县地及河北涉县北部地区。天宝元年(742)改乐平郡,乾元元年(
今蒙古国西南拜德拉格河注入之本察干湖。《魏书·蠕蠕传》: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伐吐贺真,“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与诸军期会于地弗池”。
在今云南施甸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8施甸长官司:当归山“在司(旧治)西北二十五里,产当归”。
南朝梁天监末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隋属庐江郡。唐属庐州,景龙二年(708年)治所迁今庐江县。宋属无为军。元属无为州。明属庐州府。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在安徽省中部。属
清末分隆坝二族置,为玉树等二十五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南吉曲上流。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置,治所在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辖境相当今四川梓潼、南部、营山、平昌以北,陕西秦岭以南,宁强、勉县以东的汉中盆地一带。此后屡有分合。蒙古中统元年(1260)废。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