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昌黎县

昌黎县

①亦作昌辽县。东汉改交黎县置,为辽东属国治。治所即今辽宁义县。《汉书·地理志》 辽西郡交黎县应劭注: “今昌黎。” 三国魏改属昌黎郡。北齐废。

②唐贞观八年 (634) 置,为崇州羁縻州治。初置在营州境,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 (今河北三河市西南)。后废。

③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广宁县置,属平州。治所即今河北昌黎县。元至元七年 (1270)废,十二年 (1275) 复置,属滦州,寻属永平路。明属永平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1)古县名。东汉改交黎县置,治今辽宁省义县。属辽东属国都尉。三国魏属昌黎郡。北齐废。(2)今县名。在河北省东北部,东临渤海。属秦皇岛市。面积 1212 平方千米。人口54.7万。辖10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昌黎镇。隋、唐为卢龙县地。唐营州柳城县曾侨置于此。辽太祖为安居定州俘户置广宁县于此,并为营州治。金皇统二年(1142年)废营州,广宁县改属平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广宁县为昌黎县,取东汉昌黎县(今辽宁义县)旧名。寓“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而名。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省入抚宁县,十二年复置,属滦州,后改属永平路。明、清属永平府。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后改属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划归河北省唐山专区,为专员公署驻地(1958年迁驻唐山)。1960年改属唐山市,1961年复属唐山专区(1968年改地区)。1983年划归秦皇岛市。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区南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沿海沙丘连绵,多洼地。有滦河、饮马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稻、玉米、甘薯、高粱、花生。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盛产葡萄、苹果、桃、梨及鱼、虾等,素称“花果之乡”、“鱼米之乡”。特产“昌黎猪”。工业有酿酒、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为民间艺术“地秧歌”、“跑驴”发源地。京哈铁路经此,有205国道和抚乐、昌卢等公路。古迹有源影寺塔、五峰山韩文公祠等。有黄金海岸、碣石山游览区和国际滑沙游乐运动中心。


猜你喜欢

  • 晏城

    春秋时齐邑。即今山东齐河县治。《方舆纪要》 卷31齐河县: 晏城,“ 《志》 云: 齐晏婴采邑也”。金置为镇。1973年齐河县迁治于此。集镇名。在浙江省桐乡市区东南部。属南日镇。人口810。相传,春秋

  • 芦门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北。明正德末设巡司于此。在今福建省霞浦县西北。明正德末于此设巡检司。

  • 高都

    ①战国周邑,后为韩邑。在今河南伊川县东北,伊河西岸。《史记·周本纪》: 苏代语东周君曰,“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水经·伊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 (前353),

  • 巴彦苏苏

    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清同治元年(1862)于此置呼兰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改置巴彦州。1913年改为巴彦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巴彦“县治土名巴彦苏苏”。

  • 蒲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泰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元和志》 卷12河中府蒲州: “因蒲坂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芮城等市县地。隋改治所蒲坂县为

  • 洛塘河

    在今浙江海宁市。《方舆纪要》 卷90海宁县: 洛塘河,“新江塘河之支流,东入硖石南湖”。

  • 休崲湖

    即岯崲湖。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南。《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休崲湖为田。”即此。

  • 大剑防

    北周置,属普安县。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镇。《周书·王谦传》:“梁睿未至大剑,谦遣兵镇始州。”后废。

  • 西水江

    在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明史·地理志》 恭城县:“西南有西水江。”《清一统志·平乐府一》:西水江“在恭城县西。源出县西北黄山,南流至平乐界入乐川”。

  • 建阳郡

    北魏置 (一说西魏置),属北益州。治所在秦兴县 (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北白龙江西岸。一说即今青川县)。辖境相当今四川青川县东部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西魏置,治秦兴县(今四川青川县白水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