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县
①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新城郡治。北周保定三年 (563) 改为光迁县。唐贞观十年 (636)复为房陵县,为房州治。明洪武十年 (1377) 废入房州。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迁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境。七年 (624) 废。
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北省房县。属汉中郡。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以后为新城郡治。北周武帝改名光迁县。唐贞观十年(636年)复改房陵县,为房州治。元至正二年(1342年)废入房州。
①秦置,属汉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新城郡治。北周保定三年 (563) 改为光迁县。唐贞观十年 (636)复为房陵县,为房州治。明洪武十年 (1377) 废入房州。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迁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境。七年 (624) 废。
古县名。秦置,治今湖北省房县。属汉中郡。东汉末为房陵郡治,三国魏以后为新城郡治。北周武帝改名光迁县。唐贞观十年(636年)复改房陵县,为房州治。元至正二年(1342年)废入房州。
①北魏正光、孝昌间置,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境。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为归州。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郡 (治今河南潢川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潢川县东部、南部及光山县南部。隋开皇初废。南朝梁置,治赤石
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置,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寻改为南川砦。集镇名。在河北省怀来县城北部。属存瑞乡。人口700。明洪武年间建村,名南窑,后以南山改今名。产谷子、玉米、高粱。为全国战斗英雄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 偏顶山 “高插云霄。山半平漫半顷,可耕植,号平台。隆庆初,居民避兵于此,亦得免”。
在今山西岚县北。《方舆纪要》卷40岚县:乏马岭寨“在县北六十里,与岢岚州接界。有城周三里。洪武九年亦调镇西卫官兵守御”。清初废。
在今四川红原县境。清雍正元年 (1723)置鹊个寨土百户。
又名旧城。北魏延昌四年 (515) 置,在今安徽怀远县北三里。《梁书·武帝纪》: 普通五年(524) 九月,“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围荆山……十二月戊寅,魏荆山城降”。即此。
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北。《水经·河水注》:徐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强梁原,径刘仲城北,是汉祖兄刘仲之封邑也”。《史记·高祖本纪》:“代王刘仲弃国亡, 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因
① 《山海经·北山经》: “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此河即汉代滱水,绳水即《水经·圣水注》 中的圣水,上游为今北京市房山区大石河或小清河,下游在今河北安次县南合河,今堙。②一作渑水。即今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南坝镇。《清一统志·绥定府二》: 南坝镇 “在东乡县东。本朝嘉庆七年置主簿驻此”。(1)在四川省平武县东南部。面积295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坝,人口 3100。因居县南小
亦作隆奉蛮夷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 改隆奉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境。后废。宣德三年 (1428) 改置蛮夷官司,属东乡五路安抚司。清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