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底宣慰司
一名布拉克底。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置安抚司。乾隆二十九年(1764)升为宣慰司,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北巴底乡。宣统三年(1911)改流,属道坞委员。
一名布拉克底。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置安抚司。乾隆二十九年(1764)升为宣慰司,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北巴底乡。宣统三年(1911)改流,属道坞委员。
即今台湾省台中县西北大甲镇。清为大甲堡,设巡司于此,属苗栗县。日本占领后,初设大甲区,属台中厅大甲支厅。1920年改设大甲街,属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甲镇。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为阿姆贡河的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 “兴衮河”条下: “库鲁河,在 (宁古塔) 城东北三千余里。源出楚察馨山,南流入兴衮河。”
即今浙江遂昌县西南王村口乡驻地王村口。《方舆纪要》 卷94遂昌县: 黄村口在 “县西南六十里……闽浙相通之间道也”。
①本西周邑,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一里。《史记·穰侯列传》: 秦 “昭王同母弟 (显) 曰高陵君”,即此。②又名吴陵。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十五里。为三国吴孙坚陵。《三国志· 吴书 · 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
亦作猿猴墟。即今广西平乐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头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平乐县图: 东南有猿猴墟。民国 《平乐县志》: 源头金华乡 “初名猿猴墟,后改今名”。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西汉扬雄《蜀都赋》:“五屼参差。”西晋左思《蜀都赋》:“蹑五屼之蹇浐。”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皆指此。
一名朗公谷。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水经·济水注》: 玉水 “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置,属惠州卫。治所在今广东河源市。后废。
在今新疆温宿县西北。《清一统志·阿克苏》:韦特特尔“在阿克苏城西北八十里,阿喇勒西二十里”。
①秦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史记·郦商传》: 汉王以商为陇西都尉,别将破雍将军焉氏,“苏驵军于泥阳”。即此。东汉末移治今陕西耀县东南,为北地郡治。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 废。景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