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小溪

小溪

①一名沐鹤溪。即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青田县境内之小溪。《方舆纪要》卷94青田县:小溪“在县西南二十里”。东流入大溪后称为瓯江。

②即今福建平和县治小溪镇。元置小溪巡司。至元三年(1337)南胜县曾迁治于此,至正中徙治双溪,改名南靖县。明仍于此置小溪巡司。清设琯溪巡司。1949年平和县治迁此。

③即今江西于都县东南小溪。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登贤县后曾迁治于此。

④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十里。《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小溪“在(洪番长官司)司治南。溪流清沏。亦东入都泥江”。

⑤在今贵州思南县境。《方舆纪要》卷122石阡府苗民司:小溪在“司(治今思南县南尧民里)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会于乌江。水流漂疾,恒有涨溢之患”。


(1)水名。瓯江最大支流。在浙江省东南部丽水市境内。源出浙、闽边境洞宫山北,分南、北两支在青田县相汇,东北流到青田县石溪入瓯江。长223千米,流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蜿蜒流经层峦连绵的浙南山区,滩多流急,集山间诸溪流,水量较大。(2)集镇名。在江西省于都县城西南部、祁禄河东岸。小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450。因周围溪水纵横得名。山地产竹、木,并产笋干、香菇、木耳、土纸等。有造纸、农机、酒曲等厂。小溪酒饼有名。市场繁荣,山货吞吐量大。公路北接于盘公路。


猜你喜欢

  • 和宁堡

    在今陕西三原县北。《方舆纪要》 卷53三原县: 和宁堡 “在县北。姚秦初秦冯太守兰椟率众自频阳入和宁,谋攻姚苌于长安,是也”。

  • 腾越道

    1914年由滇西道改置,属云南省。治腾冲县(今云南腾冲县)。辖境约当今云南德钦、中甸、宁蒗、华坪、永仁、大姚、姚安以西,瑞丽、畹町、潞西、龙陵、镇康、耿马、云县、南涧、南华以北地区及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

  • 龙桥山

    ①即今湖南黔阳县东南八面山。《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桥之山,北流入于沅。”②一名武龙山。即今四川武隆县西北武隆山。《方舆纪要》卷69武隆县:龙桥山在“县东五十里。逶迤

  • 山外

    与“山东”同义。晋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古地区名。与“山东”同义。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

  • 西螺社

    即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北西螺镇。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1有“西螺社”。乾隆间刘良璧《重修台湾府志》作“西螺街”。1945年设西螺镇。台湾土著番社名。又作西螺店。即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北西螺镇。

  • 涪陵水

    即涪水。今四川、贵州两省境之乌江。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巴志》: “枳县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 《水经· 江水注》: “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径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

  • 夫租县

    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为玄菟郡治。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始元五年(前82)属乐浪郡。东汉建武六年(30)废。古县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今朝鲜咸兴市。为玄菟郡治。始元五年(前82

  • 西藏

    在我国西南部。北面与新疆、青海接壤,东面与四川、云南接壤。西面及南面分别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为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元代为宣政院管辖的乌思

  • 高坡营

    在今广东英德市北。《清一统志·韶州府》 “高桥营”条: 高坡营 “在县北江东岸……均防江要地”。

  • 吴头楚尾

    一作楚尾吴头。指今江西北部。春秋时为吴、楚二国交接之地,吴在东,楚在西,故云。宋黄庭坚《谒金门》词:“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指此。指今江西省北部。其地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吴在东,楚在西,故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