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乐县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 (435) 析盆允、新夷二县置,属新会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 (639) 废。后复置,开元初又废。
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置,治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西北。属新会郡。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废。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 (435) 析盆允、新夷二县置,属新会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 (639) 废。后复置,开元初又废。
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置,治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西北。属新会郡。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废。
即元普济州。在今四川米易县西北普威彝族乡。《元史·地理志》:普济州在德昌路西北“夷名玕甸”。
在今北京市西南。《晋书·王浚传》: 西晋末,王浚都督幽州,成都王颖使和演密杀王浚,“演与乌丸单于审登谋之,于是与浚期游蓟城南清泉水上……不果而还”。即此。
即今贵州遵义县东南张王乡。《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张王坝在府东南百里,黔帅李应祥败杨应龙之兵,屯张王坝。”即此。即今贵州省遵义县东南张王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杨应龙,贵州总兵
元初称大理国为哈剌章,又作合剌章。拉施特丁 《史集》: “契丹之南有国,契丹人名曰大理,或曰大国,蒙古人名之曰哈剌章。” 哈剌章亦专指今云南大理市。《马可波罗行纪》: “从押赤城首途后,西向骑行十日,
古山名。又称峡口山。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东湟水南北沿岸,为西宁、乐都往来咽喉。《汉书·赵充国传》: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奏“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即此。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县 (杨村) 西北土门楼村。西晋属燕国。北魏移治今武清县西北旧县村,为渔阳郡治。北齐属渔阳郡,隋开皇初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属幽州,天宝元年(742) 改名武清县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白地。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 “西番 (藏) 语: 雅尔,顶也。博罗克,黑帐房也。巴勒,威也。底,小也。”
在今河北安国市东北九里。《水经·滱水注》: 滱水 “历 (安国) 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径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五十里。《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猴岭山 “北接太行,有阻猿麓,俗称侯景山”。
①在今福建光泽县北。《清一统志·邵武府》:会仙岩“在光泽县北四十里。高二千余丈。岩口有石穴,中深而方,清泉常满。俗名石斗岩。后涧泉出自穴中,高数丈, 名曰水漈”。《方舆纪要》作“令仙岩”,或误。②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