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场
五代南唐置,即今江西宜黄县。北宋开宝三年 (970) 升为宜黄县。
五代唐置,即今江西省宜黄县。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升为县。
五代南唐置,即今江西宜黄县。北宋开宝三年 (970) 升为宜黄县。
五代唐置,即今江西省宜黄县。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升为县。
南宋末置,属巴州。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九十里。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舆地纪胜》卷37扬州:“平山堂在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相传寺建于南朝宋大明间,故名。唐高僧鉴真大师居住和讲学于此。今寺为清同治年间建。鉴真为扬州人,东渡日本传教,将
又名郑镇。即今河北故城县治。清于此置巡司。1945年故城县迁治于此。
①即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丁山。清 《宜兴荆谿县志》 卷1: 鼎山 “取三峰鼎立之义。其下有市,陶人多聚焉。俗称丁山”。②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龙溪县: 鼎山 “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山
即今广东深圳市保安区南海中蒲台岛。《郑和航海图》: 东莞所东南海中有 “蒲胎山”。
在今山西阳泉市北平坦村。《方舆纪要》卷40平定州:“平潭城在州西北二十五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也。今为平潭马驿。”相传春秋战国间晋赵简子所筑,在今山西省平定县西北。清置驿于此。
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60兰州:石崄口峡“两岸悬立,黄河经其中,东流入金县界”。
在今陕西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墓旁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一通。《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长子扶苏曾加劝阻,“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崩,扶苏被赵高、
即今新疆乌什、阿合奇县境之托什干河。《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
①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浮阳县置,属棣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寰宇记》 卷65清池县: “因县东有仵清池,因以为名。”大业初属渤海郡。唐为沧州治。明洪武元年 (1368)废入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