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江西瑞昌市西南峨嵋乡驻地杨树港。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3:瑞昌县西南有杨树港。
在今西藏东南部,西界门隅,东界下察隅,南邻印度。珞渝是藏族对珞巴族居住区的称呼,藏语意为南域。17世纪末叶珞渝就置于五世达赖的统治之下。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曾将珞渝划归波密土王管辖。1944年珞
在今湖北巴东县。《清一统志·宜昌府》:寿安寺“在巴东县治西。唐贞观间建。宋寇准为令日,尝游其地。题咏甚多。明隆庆间改为学,万历十五年复为寺”。唐贞观年间建。在今湖北省巴东县。北宋寇准曾游此。明隆庆间改
①在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十里。明金幼孜《北征录》:永乐八年(1410),朱棣北征,三月“初七日早发兴和,行数里,过封王陀,今名凤凰山。山西南有故城,名沙城,西北有海子”。②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资治通鉴》
即今山西吉县东高天山。《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高田山“在吉州东,接乡宁县界。极高峻。一名高天山”。
东晋义熙中置,为淮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魏书·高闾传》:高祖时, 闾上表云:“欲修渠通漕,路必由于泗口;泝淮而上,须经角城。淮阴大镇,舟船素畜……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
一名杨桥。在今安徽和县北二十里。《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裴注:“干宝《晋纪》曰: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舆地纪
即胤山县。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南一百三十里。《舆地纪胜》 卷184利州: 故平蜀县: “义清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裔山县。国朝乾德三年改为平蜀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成皋县置,属郑州。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大业初属荥阳郡。唐初属洛州。垂拱四年(688)改为广武县。神龙初复为汜水县。后属孟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元丰二年(10
①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北百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 紫溪 “源出松溪县之皆望山……下流皆入于西溪”。②一名赤濑。即今浙江临安县西昌化溪,富春江支流分水江的上源之一。源出安徽绩溪县饭蒸尖,东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