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县

威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威州置,属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威县。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南部。属邢台市。面积994平方千米。人口53.6万。辖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洺州镇。东汉章帝置广宗县,治今威县东,属巨鹿郡。隋仁寿元年(601年)广宗县更名宗城县,属清河郡。唐天祐三年(906年)复名广宗县,属贝州。五代唐又改名宗城县。宋属大名府。金置洺水县,属洺州。蒙古初宗城县省入洺水县,并徙洺水县治今址,属洺州。定宗二年(1247年)洺水县遥隶治今井陉的威州,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徙治洺水。至正年间洺水县省入威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威州降为威县,属广平府。清因之。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同年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设威县,属邢台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邢台市。地处冀南平原区,地势平坦。老沙河、清凉江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特产“三白西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省出口棉基地县。有机械、五金、棉纺、化肥、造纸、食品加工等工业。106国道和邢清、邢临等公路纵横县境。古迹有鲧堤、汉广宗王陵。沙柳寨为义和团领袖赵三多故里,遗迹有义和拳议事厅。


猜你喜欢

  • 武都关

    在今甘肃舟曲县西二十里。清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9阶州西固城: 武都关 “在城西二十里”。集镇名。在甘肃省舟曲县城西偏北部、白龙江北岸峡谷口。属峰迭乡。人口800,有少量藏族。地势险要,古时武都郡在

  • 拜城县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拜城 (今新疆拜城县)。十年 (1884) 属新疆温宿府。民国初属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

  • 陆家汛

    亦作陆家阪市。即今安徽肥东县南湖滨乡。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3:陆家汛“(距城)七十里”。

  • 临淮府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招信路置,治所在盱眙县 (今江苏盱眙县)。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县及安徽天长、五河、明光等县市地。后五河县改属泗州。二十七年 (1290) 府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

  • 契丹

    古东胡诸后裔的一支,初附宇文部,4世纪中叶宇文部败散,始分出,号契丹。居地在辽河上游潢河 (今西拉木伦河)、土河 (今老哈河) 流域。传说其始祖生八子,后裔衍为八部。北魏时,八部各入贡,交市于和龙 (

  • 灵河镇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元丰九域志》卷1:滑州白马县有“灵河一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元年(954),“河决灵河”等八口。古镇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五代周黄河决口于此。

  • 敏珠林寺

    在今西藏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南岸。17世纪中叶由喇嘛教宁玛派 (红教) 僧人居美多吉主持兴建。为宁玛派在西藏的重要寺院之一。“敏珠林”,藏语意为成熟解脱洲。

  • 会河堡

    在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镇)东。《金史·卫绍王纪》:大安三年(1211),蒙古伐金,“千家奴、故沙败绩于会河堡,居庸关失守”。即此。辽、金时筑,在今河北省怀安县东。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蒙古追金人

  • 高罗寨长官司

    元改石溪洞长官司置,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南高罗镇。后升为宣抚司。

  • 可弗叉国

    即钦察国。都城在今俄罗斯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下游之间、里海北岸。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黑色印度之西北有可弗叉国。数千里皆平川,无复丘垤。”《元史·郭宝玉传》:辛巳(1221),“可弗叉国唯算端罕破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