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原
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元和志》卷1三原县: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上有天齐祠”。《寰宇记》卷31三原县:天齐原“西连嶻山”。
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元和志》卷1三原县: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上有天齐祠”。《寰宇记》卷31三原县:天齐原“西连嶻山”。
亦作徒林、社林。西周邑名,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太平御览》卷890引《竹书纪年》:“夷王猎于杜林,得一犀牛。”即“徒林”。
南宋建,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小宝山南麓。 张端义 《贵耳集》 卷下载: “韶州涔水场以水浸铜之地,会百万斤铁,浸炼二十万铜,且二广三十八郡皆有所输,或供铅场,或供银,或供钱,岁计四五万缗
即今湖北钟祥市南六十八里旧口镇。明置驿。《方舆纪要》卷77钟祥县“臼水”条下:“臼口驿以臼水而名也。”清为臼口市,设水利同知及千总。民国初设县佐。
亦名梁山、剑山、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水经·漾水注》:小剑戍“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寰宇记》卷84剑门县:“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接荆
在今北京市故宫东华门之内。明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清每年皇帝经筵典礼之处。由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经筵讲官。
即褒谷南口。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魏延先至,“据南谷口”。杨仪等奉武侯之丧还,延迎击仪。延军皆散,仪遣马岱追斩之。
①北宋置,属会州怀戎堡。即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西北水泉乡。②明置,属永昌卫。即今甘肃永昌县西北七十里水泉。《皇明职方地图》卷中有“水泉守备”。清亦设守备。
即今四川达川市南之州河,为渠江支流。《寰宇记》卷137通川县:东关水“东北自石鼓县界流入,经县南一百六十步,西南流入三冈县界”。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8东乡县:前江“古东关水也”。
即夹谷。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三十里夹谷峪(李条庄南)。《左传》: 定公十年 (前500),“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即此。一说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三十里; 又一说在今江苏赣榆县西五十里。古邑名。又
唐武德五年 (622) 改临振郡置,治所在宁远县 (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天宝元年(742) 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振州。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南部地。北宋开宝五年(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