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目山

天目山

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寰宇记》卷130泰州海陵县:“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舆地纪胜》卷40泰州:天目山“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玉璧三十六”。

②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水经·渐江水注》:桐溪“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元和志》卷25: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道书》以为第三十四洞天。山有东天目、西天目之分。

③即大木山。亦作天木山。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元和志》卷21桐柏县:“天木山,俗名天目山。”

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寰宇记》卷86奉国县: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天溪洞,葛仙翁修道之山”。


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西接皖南山地,长130千米。有东、西两峰,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由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等构成。东、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被称为天目。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森林茂密,盛产毛竹,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并有古老、稀有树种。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山清水秀,飞瀑流川。名胜古迹有禅源寺、狮子口、玉溪桥等。


猜你喜欢

  • 卓克采长官司

    亦作卓克基长官司。清乾隆十四年 (1749) 置,属杂谷安抚司 (后改杂谷直隶厅)。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卓克基乡西索村。后废。

  • 北谷镇

    清置,属中部县。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六十里。

  • 荆山郡

    北齐改马头郡置,属西楚州。治所在荆山城 (今安徽怀远县北三里)。辖境相当今安徽怀远县地。南朝陈改为马头郡。北周仍为荆山郡,治所在马头县 (今安徽怀远县南二十里马头城)。隋开皇初废。北齐改马头郡置,治马

  • 琵琶峡

    ①在今四川巫山县西。《方舆胜览》 卷57夔州: 琵琶峰 “在巫山,对蜀江之南,形如琵琶。此乡妇女皆晓音律”。《方舆纪要》 卷69巫山县: 琵琶峡 “在县治西。夹江两岸相对,亦曰琵琶峰”。②在今青海门源

  • 昌国城

    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五里昌城村。《魏书·肃宗纪》: 孝昌三年 (257),“清河民房须自署大都督,屯据昌国城”。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房须(一作房顷)率众起义,屯据昌国城,即此。

  • 青冈坪

    ①亦作青冈关。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北三十里。《明史·朱燮元传》: 天启三年 (1623),讨奢崇明乱,“复追败之横山,入青冈坪,抵城下,拔之,擒叛将周邦太,降贼二万”。即此。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七十五里秦岭

  • 紵溪

    一作苧溪。在今浙江德清县东,流入苕溪,北流注入太湖。《宋书·始兴王濬传》: 太湖地区大水,姚峤议 “从武康紵溪开漕谷湖,直出海口,一百余里,穿渠浛必无阂滞”。

  • 忽儿海河

    唐为忽汗河。金为活罗海川。元为胡里改江。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松花江支流牡丹江。明《寰宇通志》 卷116: 忽儿海河 “在开原城东北千里。源出潭州城东诸山,北流入松花江”。清作瑚尔喀河。

  • 团山驿

    明洪武初置,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都昌县:团山驿在“县西南一里”。元置,在今江西省都昌县西南。属都昌州。明改为驿。

  • 黄家山驿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属广州府东莞县。在今广东东莞市东北黄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