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山
①在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大隐镇。《新定九域志》卷5:大隐山,“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四明东足,乃谢康乐炼药之所”。《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大隐山,“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
②在今贵州威宁县东南。《清一统志·大定府》:大隐山“在威宁州东南三里。林峦高秀”。
①在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大隐镇。《新定九域志》卷5:大隐山,“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四明东足,乃谢康乐炼药之所”。《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大隐山,“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
②在今贵州威宁县东南。《清一统志·大定府》:大隐山“在威宁州东南三里。林峦高秀”。
在今山东昌邑市南六十二里。岞然高耸,金人置砦于此。《宋史·张邵传》: 南宋建炎三年(1129),张邵使金,至潍州,与金将挞览抗礼。金人“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三朝北盟会编》 卷222 《张公行实
在今福建宁德市北。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湖北中部偏东。为汉水支流。源出随州市西南大洪山,北流折而东南流,经随州市南,安陆、云梦县之东,至武汉市西新沟入汉江。《水经·涢水注》: “涢水出 (蔡阳) 县东南大洪山,……东南径随县故城西,……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左传》: 隐公元年 (前722),郑庄公 “遂寘姜氏于城颍”。古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汉置临颍县。《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遂置姜氏于城颍。”即
在今河南邓州市南七十里。《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秦人过析隈”。杜注: “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 《方舆纪要》 卷5邓州: “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
①唐方镇名。中和二年 (882) 置,治所在延州 (今陕西延安市东)。光化元年 (898) 改名宁塞军。②北宋建隆元年 (960) 置,治所在清苑县 (今河北保定市)。太平兴国六年 (981) 改为保
即今海南琼山市东之南渡江。《新唐书·地理志》: 舍城县 “以舍城水名”。
亦名宁都水。又称虔化水。即今江西宁都县东梅江。《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 梅川 “在县东北梅岭下,经麻源、丁坡、梅口,东南会白沙、白鹿水,东会鳌溪、小溪水,为东江。西北会龙溪、桃溪,为西江。流
即今福建仙游县西南十里龙华镇。宋为龙华镇。
在今河南禹州市南。《金史·移剌蒲阿传》: “至黄榆店,望钧州二十五里,雨雪不能进,盘营三日。”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兵自唐州趋汴,金将完颜合达等自邓州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