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板镇

大板镇

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驻地。清初以来为巴林右旗驻地。乾隆十九年(1754)迁治今巴林右旗北五十里沙巴尔台苏木。1912年复迁回大板镇。“大板”,蒙古语称“伊和板生”,意为大房子。


(1)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西南部、查干木伦河北岸。旗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1.6万。蒙古语称“伊和白兴”,即“大平房”之意,以王府得名,后谐音称大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巴林右旗治所。1949年设大板镇,1958年改公社,1981年改镇。农产玉米、小麦、谷子,畜产牛、马、羊、猪。有电力、酿酒、皮毛、水泥、乳品等厂。集通铁路,303、305国道经此。古迹有清代荟福寺、康熙行宫、巴林右翼旗王府,镇北有烈士陵园。(2)在辽宁省北票市南部。面积155.5平方千米。人口7500。镇人民政府驻金岭寺,人口2510。因早年曾用大板搭桥而得名。1956年设大板乡,1961年改公社,1987年置镇。主产高粱、棉花等,苹果著名。有农机、建材、机械、服装、酿造、制药等厂。锦承铁路经此。(3)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面积138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板,人口960。清康熙年间建普安寺,该村属于为寺院服务的村落,蒙古语称套斯呼音艾勒。后村落增大,又称伊和拜兴,“伊”即“大”,“拜兴”为“板”之谐音,故名。1956年设大板乡,1958年划入国庆公社,1961年析置大板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改镇。主产玉米、高粱等。有地毯、饮料、农具等厂。广奈公路经此。有普安寺遗址和海棠山风景区等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 金竹隘

    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北。《清一统志 ·桂林府二》: 金竹隘在 “天鹅、都利二山之间。明嘉靖初,建关门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西北。明嘉靖初建关门于此。

  • 石柱场

    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南石坪镇。清道光《江北厅志》卷2:石柱场“去城三十五里”。

  • 江会郡

    北周天和五年(570)改开江郡置,属开州。治所在新浦县(今四川开县西南南门镇西北)。建德五年(576)废。北周天和五年(570年)改开江郡置,治新浦县(今重庆开县西南)。属荆州。辖境约当今重庆市开县、

  • 半城

    即半程汛。今山东临沂市北半程乡。民国《临沂县志》舆图作“半城”。村名。在江苏省新沂市西南部、新沂河东岸。属港头镇。人口 1500。相传古时此地为战场,城筑一半,故名半城。产小麦、稻、玉米。黄沙藏量大。

  • 小甸关

    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北。明置土巡检司于此。

  • 大名县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并入元城县。绍圣三年(1096)复置,属大名府。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

  • 小藏峰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三曲。《舆地纪胜》卷129作“小藏岩”。《清一统志·建宁府》“天柱峰”条下:小藏峰“峰右有仙船岩,溪中望之,隐隐若艇,半在岩外。峰背有仙机岩”。

  • 大娑婆山

    亦名婆娑山。在今四川乐至县南。 《元和志》卷33普慈县:“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有大、小婆娑山之分。《寰宇记》卷87乐至县:“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方舆

  • 可暮山

    即今四川洪雅县西北总冈山。《元和志》卷32洪雅县:可暮山“在县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资之”。

  • 贵筑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贵州、贵前二卫改置,与新贵县同为贵阳府治 (后省新贵入贵筑)。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1913年移治息烽城,改名息烽县。1930年复改贵阳县为贵筑县,迁治花溪。1957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