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渡水
①即今四川南川市东北大溪河(鸭江)支流龙岩江。《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四十八渡水“在隆化县东三十里。两山壁立,一水弯环其中,涉是溪者凡四十八渡,其门有穴如户牖”。《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府志》:四十八渡水源出马嘴山,西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 又四十里至流金水,又二十里至水东桥,与镇江桥溪合流。”
②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之黔江河。《方舆纪要》卷69黔江县:四十八渡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栅山,曲折流四十八湾,滩碛鳞比,舟楫不通”。
①即今四川南川市东北大溪河(鸭江)支流龙岩江。《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四十八渡水“在隆化县东三十里。两山壁立,一水弯环其中,涉是溪者凡四十八渡,其门有穴如户牖”。《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府志》:四十八渡水源出马嘴山,西流二十里至四十八渡, 又四十里至流金水,又二十里至水东桥,与镇江桥溪合流。”
②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之黔江河。《方舆纪要》卷69黔江县:四十八渡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栅山,曲折流四十八湾,滩碛鳞比,舟楫不通”。
亦作罗克伦河。即今新疆昌吉市西三屯河。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 “回语谓涌出为罗克伦,言其地有瀑泉上涌也。其河二源亦出孟克图岭之麓。……又北流,分为二支,东支曰三屯河,西支曰御塘河,各北流,径罗
①唐末置,治所在定平县 (今甘肃宁县南六十里政平乡)。五代周显德五年 (958) 废。②辽置,治所在宜丰县 (今辽宁辽阳市东南安平街道办事处)。辖境相当今辽宁辽阳市东南、鞍山市以东一带。金皇统三年 (
即今安徽寿县南堰口镇。清乾隆 《寿州志》 卷1南乡 《市集》: 堰口集 “离城五十里”。
南朝梁置,属高州。治所在连江县(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东)。隋开皇九年(589)废。南朝梁置,治连江县(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省电白县、茂名市一带。隋开皇时废。
即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穹窿山。《越绝书·吴地传》:“由钟穷隆山者,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县二十里。”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方舆纪要》卷68昭化县:人头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出,宛若人头”。因名。《资治通鉴》:五代唐长兴元年(930),王弘贽等“引兵出人头山后,过剑门之南,还袭剑门克之”。即此。在湖
元置,即今甘肃天水市东社棠镇。《析津志》“天下站名”:“一百上邽,六十杜树坪。”
亦作文安县。辽开泰二年(1013)置,属大定府。治所在今辽宁建平县西北红帽子村附近。金废文安镇。古县名。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治今辽宁省建平县西北红帽子村附近。属大定府。金废为文安镇。
指汉长安城北面西头的横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六村堡乡关庙村与相家巷一带。《三辅黄图》卷1:“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汉书》虒上小女陈持弓走入光门,即此门也。”
亦作都粘堡。在今广东顺德市北,陈村水与大岸水合流处。《明史·地理志》 广州府顺德县:“北有宁都巡检司,后迁都粘堡。” 即此。即“陈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