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周公庙

周公庙

①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清一统志·兖州府》: 周公庙 “在曲阜县东北三里故鲁太庙之墟。宋大中祥符时,追封周公为文宪王,重建新庙。真宗亲为之赞,立石庙中,春秋委官致祭,历代因之。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幸鲁,回銮至兖州,特命恭亲王长安、礼部尚书介山往祭,御制碑文,勒石庙庭”。

②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定鼎南路东侧。是为祭祀周公而兴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因其封邑在周,故名周公。文王死后,周公全力辅佐武王治理国家,攻灭商纣,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又代成王管理国家,亲自率兵东征,平定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叛乱,稳定了周朝的统治; 同时分封诸侯,制礼作乐,为建立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发展祖国的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周公还继承武王遗志,与召公奭一起,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并带领重兵常年在此镇守东方。直到他临死时,还嘱咐把他的遗体葬在成周。可见周公与洛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公庙自隋末营建以来,历代香火不绝。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清代又多次重修。现为洛阳都城博物馆所在地。


(1)又称元圣庙。在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东北周、汉宫殿旧址上。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多赖其力,封于鲁。因留佐武王,由长子伯禽就国。武王崩,成王尚在襁褓,周公摄政,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制礼作乐,天下大治。薨后谥曰元,用天子礼附葬文王之侧,鲁国建太庙奉祀。鲁灭,庙遂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重修周公庙。后历经增广,面积达75亩,殿庑近30间。大门名棂星门,木构,四重斗栱,四根柱顶各有琉璃烧制的天将像一尊。门内东西石坊各一座,东题“经天纬地”,西书“制礼作乐”。后有达孝门、成德门、元圣殿。元圣殿面开五间,绿瓦覆顶,彩绘梁柱。殿中神龛有周公、伯禽及金人塑像。庙内现存自宋迄清历代碑刻多块,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御制御书《文宪王赞》及清代《金人铭》碑等。(2)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北7.5千米处。三面环山,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南面是谷口,《诗经》“有卷者阿”即指此。庙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代晚期建筑,有姜嫄殿、周公殿、召公殿、太公殿、山门、庑廊、戏台等组成。内有唐宋以来的历代碑刻数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年)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石和韩愈、苏轼题诗为最佳。庙周有楸、柏、槐、杨等高大树木,有的相传是汉、唐所植。1986年至今,先后维修姜嫄殿、周公殿、召公殿、戏楼等建筑,并整理绿化了庙内环境。附近发掘有西周古城址。


猜你喜欢

  • 路诺州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今云南鹤庆县南一百十二里黄坪附近。辖境约当今云南鹤庆县南部地。后废。

  • 鲁口

    ①即今河北饶阳县治。《元和志》 卷17深州饶阳县: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水入泒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沱有鲁沱之名, 因号鲁口。” 《晋书·慕容㑺载记》:

  • 陉岭

    即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又称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历代为北方重要屏障。在雁门关以南地称陉南,以北地称陉北。《资治通鉴》:西晋永嘉四年(310),代公鲜卑拓拔猗卢从刘琨“求陉北之地。……(琨)乃徙楼烦

  • 武当县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南朝宋为始平侨郡治。梁又为兴州治。西魏为武当郡、丰州治。隋属淅阳郡。唐为均州治。显庆四年 (659)徙治今丹江口市西北关

  • 土沱铺

    在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旱土场。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江北厅:土沱铺“在厅东七十五里”。

  • 水磨沟

    即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水磨河。有泉出石穴,水势奔涌。旧多设水力磨于此,因名。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9:迪化县“城东十里水磨沟。水木明瑟为近郊胜地”。(1)景区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东北部。风

  • 老河头

    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头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安州图:西南有老河头。

  • 杨梅坜

    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杨梅镇。清设杨梅坜汛,有把总驻守。日本占领期间设杨梅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杨梅镇。据郭薰风主修《桃园县志》说:“以附近多杨梅树,中央有一大坜谷,故名。”

  • 嵩阳书院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里。五代周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北宋改名太室书院,后改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曾讲学于此。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元改为嵩阳宫。清复为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区北、

  • 汉洞院

    一名汉洞坑,简称汉洞。在今安徽歙县西南约三十里。《舆地纪胜》卷20徽州:汉洞院“在歙县之仁爱乡。此地初入险狭,其中夷广。山上有昔人屯聚遗迹,坏垣废瓦可数百家。相传黄巢乱时,民保聚于此。其称汉洞者,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