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山

吴山

①亦名虞山、吴坂、虞坂、盐坂。中条山支脉。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跨夏县、平陆界。《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大阳县有吴山。

②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历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正义》引《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

③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民国《吴县志》卷19:“吴山为横山南出之支,在石湖滨。吴越广陵王子奉建吴山院于此,故名。”

④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夹谷山北。《清一统志·海州》:吴山“峰峦独秀,时有云气,左胁壁立千仞”。

⑤在今浙江长兴县南吴山乡东。《清一统志·湖州府一》:吴山“在长兴县东南四十三里。周二十里。梁吴均卜宅于此,唐吴筠复居之,因名”。

⑥一名胥山。在今浙江杭州市旧城区西南城隍山。相传因山上有伍子胥庙,故名胥山。五代时,山上建城隍庙,故名城隍山。《寰宇记》卷93杭州钱塘县:“吴山泉在吴山北。”宋《淳祐临安志》卷8山川:吴山,“《祥符图经》云:在城中钱塘县旧治南六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吴山“又曰胥山”。南宋初,金兀术敛兵于吴山,完颜亮欲立马吴山第一峰,均此。

⑦一名东山。即今福建浦城县东吴山。《寰宇记》卷101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 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列屯大泽,即此之民也”。

⑧即岍山、汧山。亦名岳山、吴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汧县吴山,古文以为汧山。”《水经·渭水注》:汧水“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


(1)古山名。(1)又称虞坂、盐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自上及下,七山相重,为中条山重要通道之一。《续汉书·郡国志》:“大阳县有吴山,上有虞城。”即此。(2)又称东山。在今福建省浦城县东。《太平寰宇记》建州浦城县:吴山“在县东五里。记云山四面秀异,人居其侧,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之民也”。(2)今山名。(1)又称胥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面。海拔约百米,绵延数里,由紫阳、云居、七宝、峨眉等山连接而成。一说因春秋时为吴国南界得名。或云因伍子胥得名。金主亮有“立马吴山第一峰”语。山上有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此的城隍庙,故亦称城隍山。东南端紫阳山瑞石古洞下侧有北宋时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摩崖石刻和米芾手书“第一山”三字,山西端石壁上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2)又称岳山、吴岳,古称汧山、岍山、西镇山。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北,北延至陇县。有镇西、大贤、灵应、望辇、会仙等峰,突兀参天,有“五峰挺秀”之誉。最高点海拔 2069 米。山上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凤凰石诸胜。为中国古代“五岳四镇”之西镇。东麓有古建筑群,以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吴岳庙年代最早。有历代诗文碑刻近百通,俗称小碑林。古建筑大都已毁。


猜你喜欢

  • 凌霄观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后宫内。《邺城故事》 载: “凌霄观成。按石虎永和三年,命其子石宣祈于山川,因而游猎,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十有六军,戍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虎从

  • 蓁屿镇

    亦作泰屿镇。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秦屿镇。明设巡司于此。

  • 杓里箐

    在今贵州黔西县东北。《清一统志·大定府》 引《黔西州志》:“路近遵义,中有平川,可容数万人,入路极险。其西有莫陇法地屯,危峰突峙,四面皆绝壁,惟后有间道可登。”

  • 西棘阳县

    北魏置,属荆州汉广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南。西魏废。古县名。北魏分南棘阳县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属汉广郡。西魏废。

  • 庙儿沟

    一作庙沟。在今辽宁本溪市东南。民国《东北年鉴》 本溪湖煤矿: “又以附近庙儿沟、牛心台、八盘岭等处,开有铁矿,用煤炼焦。自乾嘉以迄咸同,数十年间,矿业颇称繁盛。” 清宣统三年(1911),中日商办本溪

  • 新平郡

    东汉兴平元年 (194) 置,治所在漆县 (今陕西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永寿和甘肃泾川、灵台等县地。其后屡有变动。北魏属泾州。西魏属豳州。隋开皇三年 (583)废。义宁二年 (618) 复

  • 海留站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四十里海狸红河口。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 “海留站”。

  • 浙江驿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白塔岭下钱塘江滨。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 卷19: “浙江驿在龙山闸,洪武三年建。” 为官吏送往迎来之所。清乾隆中废。

  • 湓城

    即湓口城。在今江西九江市区,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得名。隋置湓城县。即“湓口城”。

  • 睢阳山

    又名诸阳山。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北。《魏书·地形志》 南济阴郡定陶县: “有睢阳山。” 《清一统志·凤阳府一》: 诸阳山 “在宿州西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 睢定陶有睢阳山。《州志》: 以山在睢水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