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谷
即吾儿峪。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赵德钧“乃自吴儿谷趣潞州”。胡三省注:“吴儿谷在潞州黎城东北、涉县西南。”
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赵德钧救援张敬达,将卢龙兵由土门路至镇州,“自吴儿谷趋潞州”,即此。
即吾儿峪。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赵德钧“乃自吴儿谷趣潞州”。胡三省注:“吴儿谷在潞州黎城东北、涉县西南。”
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赵德钧救援张敬达,将卢龙兵由土门路至镇州,“自吴儿谷趋潞州”,即此。
在今陕西富县南。《寰宇记》卷35鄜州三川县:苇谷水,“《水经注》: 自苇谷东南流入三川”。《清一统志·鄜州》:苇谷“在州南五里。多葭苇”。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乌罗司:木耳溪“在司(治今乌罗镇)西南。源出山洞中,其流曲折,东抵平南砦,为九十九渡水”。
三国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引 《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东起
蒙古至元七年(1270)改兴中府置,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明洪武五年(1372)废。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降兴中府置,治兴中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相当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地。明废。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南。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9: “常熟塘,自苏州齐门,北至常熟县一百余里,东岸有泾二十一条,西岸有泾十二条,是亦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之迹。”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置,属温宿府。治所即今新疆温宿县。以古温宿国为名。民国初属新疆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属阿克苏地区
①西魏置,属淯阳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境。北周废入黄土县。②即上甲县。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夹河镇。《隋书·地理志》 西城郡黄土县:“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即“上甲县(1)”。
原称西布特哈地区,即清末所设西路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区域。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兴安东分省。1945年解放,1946年3月,在扎兰屯成立纳文慕仁省政府,同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属兴安省。“纳文慕仁”,
又作济木乃。在今新疆吉木乃县西北吉木乃。原属布尔津县。1916年设县佐。1930年于此置吉木乃置。
唐置,为军镇。在今四川乐山市南三十里岷江西岸。《元和志》卷31玉津县:玉津镇“在县城中”。北宋乾德四年(966)废玉津县为镇,属犍为县。元为犍为县治所。《明史·地理志》:“犍为旧治玉津镇。今治惩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