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讼观
三国魏洛阳楼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中。《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三年(229),“改平望观曰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
本名平望观。北魏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魏晋洛阳故城内。太和四年(480年)改名听讼观。陆机称洛阳城有“三市九观”,此其一。
三国魏洛阳楼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中。《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三年(229),“改平望观曰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
本名平望观。北魏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魏晋洛阳故城内。太和四年(480年)改名听讼观。陆机称洛阳城有“三市九观”,此其一。
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南湘竹。明嘉靖 《宁州志》 卷8: “湘竹铺在安乡十三都。” 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 义宁州东南有湘竹坪。
在今山西寿阳县西,接榆次市界。《金史·太宗纪》:天会四年(1126),“宋种师中以兵出井陉。癸酉,完颜活女败之于杀熊岭,斩师中于阵”。即此。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寿阳县西。《宋史纪事本末》:北宋靖康元年(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离堆公园内。《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伏龙观“在离堆上。按李注水记载:蜀守父子擒健龙。囚于离堆之趾,谓之伏龙潭,后立观于其上”。南宋范成大曾游都江堰,在《离堆行》诗序中云:“沿江有
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境。《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晋陶潜家于柴桑,即此。
①清置,属磐石县。即今吉林磐石县东南辉发河北岸黑石镇。《清史稿·地理志》 磐石县: 辉发江“径黑石镇,左合朱其、呼兰,右大小色力河”。官商路 “东南黑石镇西达海龙”。②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九十里。旧属海
①本名黄鹄山,俗名鸿鹤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寰宇记》 卷89润州丹徒县: 黄鹤山,“宋高祖丹徒人,潜龙时,常游竹林寺,每息于此山,常有黄鹤飞舞,轩名黄鹤山,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②一名黄鹄山。即
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北宋于北置弓门砦。
在今云南勐海县西南一百里打洛镇。元代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招捕总录》: 元贞二年 (1296)十一月,“车里蛮浑弄兴兵,占夺甸寨十又三所,结构八百媳妇蛮,欲攻倒龙等。云南省遣兵招捕”。倒龙即打洛,傣语
唐、五代方镇名。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治所在宋州 (今河南商丘县南)。兴元元年 (784)徙治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汴、宋、亳、颍四州,相当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
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水经·淇水注》:“浮水故渎,又东径箧山北。《魏土地记》 曰: 高城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 《寰宇记》 卷65盐山县: “箧山,一名峡山,在县东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