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定阳县置,为汾州治。治所即今山西吉县。大业初为文城郡治。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汾州,五年(622)为南汾州治。贞观八年(634)为慈州治。五代唐改为吉乡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定阳县置,治今山西省吉县。为汾州治,大业初为交城郡治。唐为慈州治。五代唐改为吉乡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定阳县置,为汾州治。治所即今山西吉县。大业初为文城郡治。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汾州,五年(622)为南汾州治。贞观八年(634)为慈州治。五代唐改为吉乡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定阳县置,治今山西省吉县。为汾州治,大业初为交城郡治。唐为慈州治。五代唐改为吉乡县。
①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杏山乡境。《方舆纪要》卷37广宁左屯卫:杏山“在卫西南四十里。今有杏山驿”。②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三十里杏山。《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杏山“上多杏木”。③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寰宇
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水经·济水注》:“济水又径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东晋义熙中侨置太原县于此。南朝宋为太原郡治。北魏为东太原郡治。《魏书·慕容白曜传
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正兴镇。清嘉庆《华阳县志》卷6:苏马头场“治东南五十里,交仁寿县界”。民国又名正兴场,与仁寿县共辖,“市街各辖其半”。
在今广西贵港市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贵县: 金鸡峡 “相近者又有狮子峡”。连山绵亘,直至宾阳县。
明置,属榆林卫。即今陕西吴旗县东北宁塞城。《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引《旧志》曰:“宁塞营,在延安府保安县北百八十里。旧名兀剌城,正统三年,改筑宁塞城,设军备御。”
北宋置,属繁畤县。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一百一十里。
全称为显慈集庆教寺。南宋淳祐十年(1250) 建。在都城临安 (今浙江杭州市) 西湖积庆山灵隐寺前。为理宗宠妃阎氏功德寺,故又名 “阎寺”。殿宇壮丽,远远超过灵隐、天竺诸寺。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北境之上海塘。《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东泖在“县东北三十里,界于松江华亭之陆道”。《明史·地理志》平湖县:“北有东泖,即华亭三泖之上流。”
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南雨花台东岗后山西北麓。方孝孺(1357一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宋濂弟子。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任侍讲学士。燕王(即成祖)兵入京师(今南京),令其起草登极
①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西汉属左冯翊。东汉末移治今大荔县。三国魏为冯翊郡治。西晋改名大荔县。北魏初复名临晋县,太和十一年 (487) 改为华阴县。②北魏太安二年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