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堡
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双山乡。《清一统志·榆林府一》:双山堡,“明正统二年筑水地湾寨,成化中余子俊移筑今堡。城在山冈,周三里九十步,门三,东北深沟,南面峻坡深壑,唯西稍平,为极冲中地。本朝初设都司驻守。乾隆四十七年裁,设有千总分防”。
村名。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北部、长城脚下。属麻黄梁镇。人口300。因临双锁山,故名。明正统年前名水地寨,成化元年(1465年)已名双山堡,成化十一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此筑堡,其遗址尚存。产谷子、黍、玉米。有公路通榆府公路。
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双山乡。《清一统志·榆林府一》:双山堡,“明正统二年筑水地湾寨,成化中余子俊移筑今堡。城在山冈,周三里九十步,门三,东北深沟,南面峻坡深壑,唯西稍平,为极冲中地。本朝初设都司驻守。乾隆四十七年裁,设有千总分防”。
村名。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北部、长城脚下。属麻黄梁镇。人口300。因临双锁山,故名。明正统年前名水地寨,成化元年(1465年)已名双山堡,成化十一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此筑堡,其遗址尚存。产谷子、黍、玉米。有公路通榆府公路。
西汉元朔六年 (前123) 置侯国,后为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三十八里湍水西岸冠军寨。《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冠军县注引应劭曰: “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
亦作牙拉冲。即今云南文山县西北九十里德厚乡。旧有汛。
俗称东大仓。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城北三里。清康熙三十年(1691),宴赉蒙古喀尔喀等部王公于此,从诸部所请,即其地建寺,命百二十旗各一僧居之,赐额曰汇宗,御制碑文记其事。后因建善因寺于其侧,俗呼汇宗为旧庙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 (1010) 置,属慈利县。即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二十六里大溶溪镇。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 改置大庸所。
在今江西遂川县东。《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龙泉县: 焦源坳 “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
亦名忠义场。即今四川资阳市南忠义镇。清光绪《资州志》资阳县:忠义场“去县五十里。即王二溪”。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一里。《方舆纪要》 卷115新平县: “洪本泉在县治西。流灌郊郭,为利甚溥。”
又称平通铁路。即关内外铁路通州支线。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修筑,从北京东便门至通州 (今通县)。全长22.8公里。从北京市昌平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全长805千米。1972—1977年建,198
清宣统二年 (1910) 改呢玛厅置,属吉林省。治所在呢玛河口 (今黑龙江省虎林县东北虎头镇)。以七虎林河得名。1913年改为虎林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呢玛厅改名,治今黑龙江省虎林市。1913
①在今山西应县南。《清一统志·大同府》 “安边镇”条下:大罗镇“在州南四十里”。②北宋置,属伏虞县。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北大罗乡(大罗池)。(1)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南部。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