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道
1914年由南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思明县 (今福建厦门市)。辖境约当今福建大田、德化、安溪、同安、厦门以东,德化、仙游、莆田以南地区。1928年废。
1914年6月由南路道改名,治思明县(今福建厦门市)。属福建省。辖思明、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大田等县。辖区约当今福建省大田、永春、安溪、厦门等市县以东,德化、仙游、莆田等市县以南地区。1914年7月由原思明县属大、小金门岛析置金门县。1928年废。
1914年由南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思明县 (今福建厦门市)。辖境约当今福建大田、德化、安溪、同安、厦门以东,德化、仙游、莆田以南地区。1928年废。
1914年6月由南路道改名,治思明县(今福建厦门市)。属福建省。辖思明、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大田等县。辖区约当今福建省大田、永春、安溪、厦门等市县以东,德化、仙游、莆田等市县以南地区。1914年7月由原思明县属大、小金门岛析置金门县。1928年废。
亦名凌云大佛。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大佛寺左侧石崖山。唐开元元年(713)寺僧海通创建,至贞元十五年(799)剑南节度使韦皋完成。系一尊面对三江的弥勒坐佛,依山凿成。头枕山巅,足踏江流。高70.7
即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在崖山与汤瓶嘴山间,形如门,故名。元 《宋季三朝政要》 卷6: “戊寅六月,祥兴帝迁于崖山。崖山在海中,两山相对,势颇宽广,中有一港,其口如门,可以藏舟。(张)世杰以为形胜之地,
亦作阿思打纳。在今新疆哈密市西。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哈密西十里为阿西打纳城。”
唐置,属掖县。治所即今山东招远市。金天会二年 (1124) 于此置招远县。古镇名。金初置,即今山东省招远市。属掖县。天会二年(1124年)升为招远县。
即今广东乐昌市东之廊田河。《水经·溱水注》: “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泠溪水在 “县东北三十里。……今泠水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清一统志 ·韶州府》:
故地当在今斯里兰卡。《水经·河水注》:“竺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二万里。”
又作他他马河、塔他玛河。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 (库页岛) 北部。清康熙 《皇舆全览图》:库页岛东海岸有 “他他马河”。光绪 《吉林通志》 卷23库页岛之水: “塔他玛河,出塔塔玛山东麓,东流入海。其西即
在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甲子镇附近。《宋史·瀛国公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帝)昰次甲子门”。《元史·张弘范传》:至元十六年(1279),“由潮阳港发舶入海,至甲子门”。皆此。即今广东省陆丰
北宋置,属溧水县。即今江苏高淳县治淳溪镇。明弘治四年 (1491) 于此置高淳县。古镇名。北宋置,即今江苏省高淳县。属溧水县。明弘治四年(1491年)升为县。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即“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