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峒百户所
明末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百福司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
明末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百福司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
即京绥铁路张家口(今河北张家口市)至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段。1921年建成。
即宁西城。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四十里。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名宁西城。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宁西城。属西宁州。
在今宁夏中宁县东北枣园乡附近。清改为顺水渠。《清一统志 ·宁夏府二》: 顺水渠 “旧曰枣园渠,袤三十五里,溉田九十五顷,今改名,长七十里,溉田三十七顷”。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三十八里沈庄。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沈庄镇“相传为元末富人沈万三田庄”,故名。
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北冕山镇。《明史· 李应祥传》: 万历年间,“ (周) 光镐先设疑,以尝相岭贼,贼果退据桐槽。桐槽者,大咱巢穴也。…… (边) 之垣亦屡破桐槽,大咱亡入山峪中”。在今四川省喜德县西冕山
即今江苏高淳县东之胥河。《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溧阳县 “广通镇” 条: “ 《志》 云,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计,开河运粮,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因名胥溪河。其后渐湮。” 南唐景福元年 (892
即 “逢山”。在今山东临朐县西二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5临朐县: 逄山 “其山峭绝,惟一径可通。有泉出岩窦,甘洁异常。相传殷诸侯逄伯陵国也。今山麓有逄伯陵祠”。《清一统志·青州府一》亦作 “逄山”
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司州。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市)。《水经·丹水注》 引《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区。其后辖境缩小。隋开皇三年(
即今湖北红安县境之倒水。《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东流河“在县东,即黄冈县界河之上流也。《志》云,县东里许为东流河……逶迤出团风口”。
一名新乐岭。在今福建长汀县西,与江西瑞金县接界,贡水出此。《舆地纪胜》 卷132汀州《景物下》: 新路岭 “在长汀县西六十里。峭险壁立,砂砾崎岖,行者病焉。岭背即隶江西,此乃天所以限闽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