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姬姓。都沬邑(今河南淇县)。《史记·卫康叔世家》: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 居河、淇间故商墟”。公元前660年,狄破卫,徙都曹(今河南滑县东)。前658年又徙都楚丘(今滑县东北)。前629年,迁都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前254年为魏所灭。后在秦的支持下复国。前241年秦徙卫君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前209年,为秦所灭。

②旧时西藏四部之一。在诸藏之中,故一名中藏。又与康合称前藏。东邻康境,西接藏界,约当今西藏的拉萨市西部、那曲地区中部和山南地区。


(1)古代九畿之一。(2)西周、春秋、战国时国名。始封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成王时,周公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后封,居河、淇之间,为当时大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懿公九年(前660年),为翟所破,靠齐桓公的帮助,卫文公二年(前658年)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从此成为小国。卫成公六年(前629年)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到卫昭公时,卫如小侯,属赵。卫成侯时,贬号为“侯”。卫嗣君时,贬号为“君”,只有濮阳(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一地,为魏附庸。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拔卫,徙卫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为秦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废君角为庶人,卫灭。 (3)旧时西藏四部之一。在诸藏之中,故一名中藏;又与康(一名喀木)合称前藏。东邻康境,西接藏界,约当今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西部、那曲地区中部和山南地区。


猜你喜欢

  • 大都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南。贞观六年(632)改属白州,十二年(638)省入博白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南。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

  • 花矸屿

    即今台湾岛东北海域之花瓶屿。《海道针经·福州往琉球针》:“梅花开舡,用乙辰七更取圭笼长。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屿。”清《台湾舆图并说》光绪《全台舆图》:台湾岛东北有花矸屿。

  • 太平门

    ①明南京城门名。在今江苏南京城东北。因位于神策门东南、紫金山下,皇宫正北,故明代以此门为南京的正北门。该门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②宋代重庆城门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旧城东南。南宋末年彭大雅为抗击元兵

  • 秦台 (臺)

    即蒲台。在今山东滨州市滨城镇东北二十里单寺乡西北。《方舆纪要》 卷31滨州: 秦台“高八丈,周二百余步。相传秦始皇东游筑此以望海。亦曰蒲台,以是时尝索蒲系马于台上也”。

  • 谷阳镇

    ①北宋置,属商水县。在今河南商水县南。《清一统志·陈州府》:谷阳镇“在商水县南,以在谷之阳为名”。②北宋置,属卫真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

  • 云林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属台湾府。治所在林圮埔(今台湾南投县南竹山镇)。据连横《台湾通史》:“云林设县始于建省之时,则为抚垦之计尔。先是光绪十三年,划嘉义以北之地,经营新邑,择治于林圮埔之云林坪,

  • 江华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道州置,治所在弘道县(今湖南道县)。乾元元年(758)复为道州。唐天宝初改道州置,治营道县(今湖南道县西)。属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田、道县、宁远、江永、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

  • 涌 (湧) 泉村

    即今山东潍坊市东涌泉乡。1945—1950年为潍南县治。

  • 瓦亭峡

    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清《辛卯侍行记》:“二十三日出西门就驿路, ……五里蒿店,居民五六十,下堆为瓦亭峡,即古弹筝峡,唐德宗时与吐蕃分界处。”

  • 松湖

    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0湘潭县: “松湖在县东二十里。环绕数里,湖旁苍松郁然。西流合于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