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渑池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弘农郡。治所在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二里王范回族镇)。东魏属金门郡。北周改为昌洛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渑池县置,治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属宜阳郡。北周改名昌洛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弘农郡。治所在蠡城 (今河南洛宁县西二里王范回族镇)。东魏属金门郡。北周改为昌洛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渑池县置,治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属宜阳郡。北周改名昌洛县。
在今山西介休市西北。《寰宇记》 卷41引《郡国志》 云: “刘渊击刘琨于此。” 《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板桥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其城阻水,以板桥为渡,因名。”
金置,属临泉县。即今山西临县西北克虎寨镇。元废。
又作同源墟。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 临川县西有桐源墟。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康县置,属巴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西北七十五里桥湾乡。大业三年(607)属清化郡。唐武德二年(619)为万州治。贞观元年(627)废万州,县属通州。北宋属达州,咸平二年(999
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南。《元丰九域志》 卷5: 睦州遂安县有 “武强溪”。宋 《景定严州续志》 卷8遂安县: “县有溪,曰武强,以山得名。” 源出浙、皖边界白际山,旧经遂安老城东北入新安江,1960年后入
①东晋太元十五年 (390) 分梓潼郡北部置,属梁州。治所在晋寿县 (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一说广元市南黄金乡)。北魏改为西晋寿郡。②北周改东晋寿郡置,为利州治。治所在兴安县(今四川广元市)。辖境相
一名博固城。在今山东聊城市东北。《寰宇记》卷54博州聊城县:“博固城,《隋图经》云,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
①即察罕脑儿。今河北沽源县北囫囵诺尔。金代称白泺,元代称白海、察罕脑儿。金世宗建避暑宫景明宫、元世祖建察罕脑儿行宫(又称白海行宫)于其地。②蒙古名插汉脑儿,今内蒙古阿巴嘎旗南查干诺尔(又作库尔查干诺尔
旧名千仞山。在今湖南临武县西三里。明《寰宇通志》 卷56衡州府: 舜峰山 “上平而北垂。昔邑民避难,据其颠筑栅拒守,遗址尚存”。《清一统志· 桂阳州》: 舜峰山 “三面壁立,前开一径,以通上下。山顶平
俗称东大仓。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城北三里。清康熙三十年(1691),宴赉蒙古喀尔喀等部王公于此,从诸部所请,即其地建寺,命百二十旗各一僧居之,赐额曰汇宗,御制碑文记其事。后因建善因寺于其侧,俗呼汇宗为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