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因镇
即今河北元氏县东北十八里南因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元氏县图: 东北有南因镇。
在河北省元氏县东部。面积40.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因,人口 5980。为县东北农贸中心。1953年设镇,1956年改乡,1958年并入明村公社,1961年析置南因公社,1984年复乡,1988年复镇。产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及红枣。有制砖、冶铅、皮鞋、食品等厂。赵元公路经此。
即今河北元氏县东北十八里南因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元氏县图: 东北有南因镇。
在河北省元氏县东部。面积40.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因,人口 5980。为县东北农贸中心。1953年设镇,1956年改乡,1958年并入明村公社,1961年析置南因公社,1984年复乡,1988年复镇。产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及红枣。有制砖、冶铅、皮鞋、食品等厂。赵元公路经此。
①一名山岔堡。在今山西五寨县西北六十里三岔镇。《方舆纪要》卷40岢岚县:三岔堡“堡城嘉靖十八年筑,万历九年增修。堡当四达之冲,偏关商旅,尽出其途,亦要地也”。《清一统志·宁武府》云:“东达神池,西达岢
即今广东梅州市南三角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嘉应州图:州南有三角。
即今湖北通山县南八里湄港乡。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通山县南有湄港市。
即密尔特彦河。在今新疆库车县境。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0:“《新会典图》:密尔特彦河即库车河。”
即今山东枣庄市西邹坞镇。明初设巡司于此。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东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邹坞,人口 8500。宋代邹、邬二姓建村,故名邹邬,后演变为今名。明初设巡检司于此,属兖
①即阳地南、北关的合称。在今山西灵石县境。阳地南关在今灵石县西南五十里南关镇,阳地北关在今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清一统志·霍州》: 阴地关 “《新志》: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南关镇。唐宋以来,雄
亦作羯若鞠阇、罽饶夷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之卡瑙季。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5:“羯若鞠阇国人长寿时,其旧王城号拘苏磨补逻(唐言花宫)。”即曲女城。“时戒日王将还曲女城设法会,……经九十日,至曲女城,在
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黎川水西岸 (今洪门水库内)。《清一统志·建昌府二》 “旴江驿” 条下: “义硝石镇,在府东四十里。旧有驿。”
即苻秦时贰县城,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晋书·苻坚载记上》: 东晋兴宁三年 (365),坚以匈奴曹毂死,“分其部落,贰城已西二万余落封其长子玺为骆川侯,贰城已东二万余落封其小子寅为力川侯”。
唐改海安县置,属陆州。治所在今越南广宁省芒街东南玉山。天宝初属玉山郡, 至德二年(757)改为宁海县。古县名。唐以海安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南。属陆州。至德二载(757年)改为宁海县。